三茅峰下华阳洞,鹤怨猿惊失隐君。
载酒无人问奇字,招魂有客赋骚文。
尘埃长锁杨雄宅,车马频寻白傅坟。
曾记题诗咏高致,不堪哀讣此时闻。

【注释】

三茅峰: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华阳洞:山中溶洞,相传古时有仙人居住。鹤怨猿惊:传说山中有隐士,因鹤和猿被惊扰而迁居。载酒:载着佳酿。无人问奇字:没有人能解答隐者的疑难问题。招魂:招唤死者的灵魂。骚文:指屈原的《离骚》。杨雄宅:杨雄曾隐居此洞。白傅坟:白居易曾在此作诗。题诗:指李白曾经题咏此地。高致:高雅的志气。哀讣:悲哀的讣报。

【赏析】

这是一首吊唁隐者之作。首四句写隐者的迁居,五、六句追述隐者生前的遭遇,最后两句则感叹于隐者的不幸。

三茅峰,即天柱山,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华阳洞,在三茅峰下。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八引《括地志》载:“华阳洞,一名玉笥,一名金堂。”相传古时有仙人隐居于此,故名华阳洞。鹤怨猿惊:传说山中曾有隐士,他因受到鹤猿的惊扰而迁居,见明杨慎《丹砂记》。载酒无人问奇字:传说有人携美酒访隐士,而隐者并不答理他的询问。见前注引王维诗注。招魂有客赋骚文:传说有人前来招唤隐者的魂魄,让他赋诗作文,以抒发自己的情怀。见前注引《唐才子传》及王维《华阳观》诗注。“骚”为《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所作。这里借指隐者的诗文。《史记·屈原列传》记载了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骚”在这里也有“悲悼”的意思。“骚文”即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这里泛指文章或诗篇。“骚文”就是屈原的诗歌作品。“骚文”一词在唐代十分流行,文人雅士常常用它来标榜自己。杨雄,西汉文学家,曾作过扬雄赋,后人称为太雄先生。这里说他曾隐居三茅峰下的华阳洞,与隐士结伴。“车马频寻白傅坟”,意思是说,白居易曾在此作过诗,人们经常驾车来访,寻找他的坟墓。白傅,即白居易,当时任长安主簿。白居易曾作《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为此写过一首《长恨歌序》,其中有“夜雨闻笛赋绝唱,朝霞荐酒歌新词”之句,后来人们就把白居易的诗词合称“长恨歌”。

前四句写隐者的迁居。三茅峰下华阳洞,是李白曾经游赏过的胜地。传说他曾到过三茅峰下,游览过华阳洞。但不知为什么,他后来又迁居别处去了。这四句交代了隐者迁居的原因,也点明了地点。

后四句写隐者生前的遭遇。“载酒”二句,承上启下。载酒,载着美酒;无人问奇字,没有人能解答隐者的疑难问题;招魂,招唤死者的灵魂;有客赋骚文,有客人为他赋诗作文。“鹤怨猿惊失隐君”,传说山中有鹤和猿因为受到惊扰而失去了隐者的踪迹。“鹤怨猿惊”是传说中隐者的行踪,“失隐君”是形容隐者已经离去。“载酒无人问奇字”,是说有人携美酒而来访问隐者,但是隐者并不理他的闲事;“招魂有客赋骚文”,是说有人前来招唤隐者的魂魄,让他赋诗作文。“骚文”,指屈原的《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诗篇,这里借指隐者的诗文。“骚文”一词在唐代十分流行,文人雅士常常用它来标榜自己。《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里说“骚文”,也是借用这个意思。“杨雄宅”,是说有人曾去拜访杨雄,把他当作隐者来对待。杨雄是西汉时的学者、作家。“白傅坟”,是说有人曾去拜访白居易,并把他当作隐者来对待。“白傅”,即白居易,当时为长安主簿。他曾经作过《长恨歌》,并写了一篇《长恨歌序》,其中说到:“夜雨闻笛赋绝唱,朝霞荐酒歌新词”的句子。因此人们就称他为“白傅”。“杨雄宅”和“白傅坟”,都是暗指白居易的墓,也是说有人在访求白居易的坟墓,把白居易当作隐者来看待。“曾记题诗咏高致”,是说曾经有人在他的墓碑上题诗赞颂他的高尚品德。“曾记”是过去的事情;“题诗”,是当时的风气;“咏高致”是说赞美他的高尚品德。“不堪哀讣此时闻”,是说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哀讣”是哀痛的讣告,指人死后的消息告知亲友。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可见,杜甫对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是很不满的。这首诗就是对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的讽刺。

全诗通过写隐者迁居、访求隐者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的怀念之情和对名利的追求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