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未能狂已胜痴,与僧闲说与儿嬉。
牵萝岂有珠堪卖,折桂仍无玉可炊。
千载孰知回择菜,三年无复妇蒸藜。
秋来始拟今宵醉,远客还书有一鸱。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1. 纵未能狂已胜痴,与僧闲说与儿嬉。
- 词语解释:
- 纵未能狂:即使没有达到疯狂的境界,但胜在一种痴迷状态。
- 与僧闲说:与一位僧人随意交谈,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宁静的心态。
- 与儿嬉:与孩子们嬉戏,显示了一种童真的乐趣。
- 背景分析:
- 诗人可能在描述自己即使在不狂放的状态中,也能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心态可能源于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或是一种哲学上的领悟。
- 情感表达:
- 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达到极端的狂放,但却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乐趣,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 赏析:
- 此句透露出诗人虽未至极致狂放,却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快乐的源泉。这种心态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度理解和独到见解。
2. 牵萝岂有珠堪卖,折桂仍无玉可炊。
- 词语解释:
- 牵萝:意指从低矮的植物上取食,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
- 岂有珠堪卖:暗示即便是微不足道之物也难以卖出高价。
- 折桂:比喻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或荣誉,而此处则表示没有获取到应有的回报。
- 玉可炊:意味着即使是珍贵的物品也无法用于日常烹饪之用。
- 背景分析: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简朴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
- 情感表达:
- 通过对比“牵萝”和“折桂”,诗人表达了即便处于不利境地,也能保持一颗平和之心的态度。
- 赏析:
- 此句揭示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所抱持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苦难的超越能力,以及对于简单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3. 千载孰知回择菜,三年无复妇蒸藜。
- 词语解释:
- 孰知:谁知晓、谁了解。
- 回择菜:这里指的是选择简单的蔬菜作为食物。
- 妇蒸藜:指妇人蒸藜作为饭食。
- 背景分析: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物质匮乏时期的生活状态,强调了简朴生活的价值和必要性。
- 情感表达:
- 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方式的赞赏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过度追求奢华是不必要的。
- 赏析:
- 通过反问“孰知”,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认识,即只有真正经历过贫困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简朴生活的意义。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4. 秋来始拟今宵醉,远客还书有一鸱。
- 词语解释:
- 秋来始拟今宵醉:秋天来临,诗人打算趁着今晚饮酒消愁。
- 远客还书有一鸱:远方的客人寄来一只猫头鹰。
- 背景分析:
- 此句表现了诗人在秋日夜晚的寂寥与孤独情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对秋天的到来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待和喜悦。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在物质匮乏时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期许。
- 赏析:
- 这一节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述,传递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总结
王彦泓的《贫遣》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理想化的人生画卷。通过对诗人生活环境的描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