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萧郎注目初,一枝琼树上红氍。
游春梦不收罗荐,真色人宜入画图。
家字针神推手爪,幼餐沉水透肌肤。
重来顾曲堂前过,试问如今技痒无。

【注释】

琼树:美玉。“一枝琼树上红氍”是说画中之花,用琼树比喻。

游春梦:泛指游乐之景。收罗荐:收起衣襟。真色:天然之色。人宜:指画上之花卉。画图:画中之景。手爪:手指和爪子。家字针、沉水透肌肤:都是形容画工精湛。顾曲堂:唐玄宗曾在此听歌妓歌唱《霓裳羽衣舞》,故址在今北京西长安街一带。《霓裳羽衣》为乐曲名。技痒无:即“技痒”,意思是因技艺高超而心中痒,想要施展一番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首联写画的题材;颔联以“琼树”比喻牡丹,赞美牡丹的美;颈联描写画工之妙;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画艺的赞叹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

【译文】

记得当初萧郎注目欣赏那盛开的牡丹,一枝红艳如琼树上的红花,游赏时不把衣衫收起来,这真美的牡丹正适宜入画。

画家的手能像神一样画出牡丹的枝干,幼年时吃过的沉香茶能使皮肤透出清香,如今重来顾曲堂前,试问你的技艺是否已大长进?

【题解】

本篇咏物诗。诗人首先以萧郎的目力为牡丹作代言,然后从形、色、态等方面描绘牡丹之美。最后两句又由牡丹推及画技。

此篇是一首题画诗。

开头四句写牡丹。“记得”二字领起全篇,以下便写其特征。“记得萧郎注目初”,点明题旨。“萧郎”指唐人李白,这里代指作者自己。因为李白有“东巡蓬莱路,春风笑客心”(《清平调词》)之句,而牡丹正是春天的使者,所以诗人用“萧郎”来形容它。“一 枝琼树上红氍”,是说牡丹的颜色如同琼树上的红色地毯一般鲜艳。“游春梦不收罗荐”与王维“不觉酒巡行,桃花乱落红粉掌”(《洛城侍宴应制》)意同,都形容牡丹的艳丽。“真色人宜入画图”,是说牡丹的色泽逼真,适宜入画。“游春”句化用杜甫诗句:“只愁歌舞散,莫向醉中看”(《丽人行》),意谓游春时人们往往只顾欣赏歌舞,却忽略了眼前的美景(“收罗荐”就是“收绣罗”),而牡丹的美丽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图,因此才值得细细品味。

中间四句描写画中的牡丹,这是诗人所要表现的重点。“家字针、沉水透肌肤”,形容画工的手法非常精细。“针”是刺绣时所用工具,针尖细小如“家字”,说明绣工非常精巧,针法十分细密;“沉水”是指墨色深沉如“沉水”,可见画师运笔自如,墨色淋漓。“家”指画中的牡丹,“针”指绣工。这些描写都表明了画中牡丹的生动逼真。

最后四句是诗人对画工的称赞。“重来顾曲堂前过”,意谓再次来到顾曲堂前。“曲”,指音乐。据记载:“开元中,内供奉善笛者李谟,常奏‘紫云回’一曲。上爱其工巧,令于顾曲亭前种紫云木一株,以供御赏玩。”(见《旧唐书·礼乐志》)这里指画工善于演奏乐曲,故有此赞语。“试问如今技痒无”,意思是说:我现在的技艺已经很熟练了,不知你是否还感到有兴趣呢?“技痒”是说技术高超,心里痒痒的,想施展出来,这里用来比喻画工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评析】

此篇题为“题寻梦图”,是咏牡丹。

此诗首联写牡丹,以萧郎的目力为牡丹做代言,以牡丹喻美人,写牡丹的艳丽。“琼树”、“红氍”等词,形象地写出牡丹的色彩。第二联写画家画牡丹,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三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四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

此篇题为“题寻梦图”,是咏牡丹。

此诗首联写牡丹,以萧郎的目力为牡丹做代言,以牡丹喻美人。“琼树”、“彤帏”等词,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色彩的鲜艳。第二联写画家画牡丹,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三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四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

此篇题为“题寻梦图”,是咏牡丹。

此诗首联写牡丹,以萧郎的目力为牡丹做代言,以牡丹喻美人。“琼树”、“彤帏”等词,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色彩的鲜艳。第二联写画家画牡丹,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三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第四联写画家画牡丹的情景,突出画家技艺高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