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不知年,松竹自成趣。老僧摘春芽,龙钟坐高树。
抚景已悠然,宁知别有天。石阁三层上,金刚五座连。
御家赐出西番样,白日光摇动仙掌。故露双趺隐法身,古今指点如来像。
如来一笑古今空,宝座千年镇寺中。使人疑却青莲界,何时更长玉芙蓉。
【注释】
登真觉寺浮图:登上真觉寺里的佛塔。
古寺不知年,松竹自成趣:古老的寺庙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松树竹子自然形成了一种情趣。
老僧摘春芽,龙钟坐高树:年迈的老和尚摘下树上的嫩芽吃,盘腿坐在高高的树枝上。
抚景已悠然,宁知别有天:欣赏着眼前的景色,心中已经十分惬意,哪里知道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呢?
石阁三层上,金刚五座连:石阁楼共有三层楼,上面连着五个大座子。
御家赐出西番样,白日光摇动仙掌:皇帝赏赐给吐蕃王一个佛像,白色的光线在佛像上摇摆,好像天上的仙人用手托着。
故露双趺隐法身,古今指点如来像:所以佛像上的两脚露在外面是表示佛教的“法身”,而佛像又可以指引人们了解佛教的历史。
如来一笑古今空,宝座千年镇寺中:佛陀微微一笑,就使得千古以来的人们感到空虚,而佛陀的宝座则一直镇守在寺院之中。
使人疑却青莲界,何时更长玉芙蓉:使人们怀疑是不是来到了青莲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够看到更多的玉芙蓉(莲花)。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马祖常所作的《登真觉寺浮图》的诗句。
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登真觉寺浮图的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诗的开头两句:“古寺不知年,松竹自成趣。” 描绘了一座古寺的景象,尽管岁月流逝,但松树和竹子依然保持着它们的自然美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老僧摘春芽,龙钟坐高树。”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老和尚的生活状态。他摘下树上的嫩芽吃,然后盘腿坐在高高的树枝上。这既表现了老和尚的悠然自得,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随后,“抚景已悠然,宁知别有天。”这两句则是诗人的内心感受。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内心已经十分惬意,但同时他也在思考,外面的世界是否还有其他的美好存在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石阁三层上,金刚五座连。”这一句描绘了石阁的建筑结构。石阁共分为三层,上面连着五个大座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一句既表现了建筑的美,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御家赐出西番样,白日光摇动仙掌。”这一句描绘了佛像的形状和特点。白色的光线在佛像上摇摆,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这一句既展现了佛像的美丽,也反映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故露双趺隐法身,古今指点如来像。”这一句则是对佛像的描述。佛像上露出来的双脚表示佛教的“法身”,而佛像又可以指引人们了解佛教的历史。这一句既表达了佛像的特点,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重要性。
“如来一笑古今空,宝座千年镇寺中。”这一句则是对佛陀形象的描述。佛陀微微一笑,就使得千古以来的人们感到空虚,而佛陀的宝座则一直镇守在寺院之中。这一句既表现了佛陀的形象,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对登真觉寺浮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哲学的思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