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问途,但随流水去。流水自西山,水尽行当住。
名园古刹贵家村,往往清溪恰在门。此去亭台谁最好,春来丝管日相喧。
亭台丝管时时变,一人一意看无厌。谒告新辞鹓鹭行,明朝又上麒麟殿。
年年绿树摇春风,一道清溪掩映中。幽赏供人三十里,潺湲又出凤城东。
这首诗的原文是:
出门不问路,但随流水去。
流水自西山,水尽行当住。
名园古刹贵家村,往往清溪恰在门。
此去亭台谁最好,春来丝管日相喧。
亭台丝管时时变,一人一意看无厌。
谒告新辞鹓鹭行,明朝又上麒麟殿。
年年绿树摇春风,一道清溪掩映中。
幽赏供人三十里,潺湲又出凤城东。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全诗共四句,每句五言,共二十个字。
第一句“出门不问路,但随流水去”,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他不想被名利所束缚,只想随波逐流,任其自然。这种心态与庄子所说的“游于无穷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名园古刹贵家村,往往清溪恰在门”,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光画卷。名园、古刹、贵家村,这些地方都坐落在清澈的溪流边,让人感觉宁静而惬意。这种景色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三句“此去亭台谁最好,春来丝管日相喧”,提出了一个疑问: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哪个地方是最好的?春天来了,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欢庆这个美好的时刻。这让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四句“亭台丝管时时变,一人一意看无厌”,描述了人们在亭台间欣赏音乐的场景。音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舒缓,每个人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这美妙的音乐。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五句“谒告新辞鹓鹭行,明朝又上麒麟殿”,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有一天能够离开官场,回到乡村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态让人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六句“年年绿树摇春风,一道清溪掩映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绿树摇曳在春风中,清溪从村庄中流淌而过,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这种景色让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后一句“幽赏供人三十里,潺湲又出凤城东”,描述了一次郊游的经历。这次郊游吸引了三十里的行人,他们沿着潺潺的溪水前行。这种经历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