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无数海无涯,城郭逶迤带岸斜。
宿草寒云迷望眼,不知何处葬袈裟。
诗句释义
“青山无数海无涯”:描述一个广阔的自然景观,无穷无尽的青山与无边无际的海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敬仰和感慨。
“城郭逶迤带岸斜”:描绘了城市和城墙沿着河岸蜿蜒曲折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深远和城市的繁华。
“宿草寒云迷望眼”:通过“宿草”和“寒云”,传达出一种荒凉、萧索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愁和失落。
“不知何处葬袈裟”:通过“不知何处”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和迷茫。同时,“葬袈裟”可能隐喻着某种超脱尘世、遗世独立的情怀或哲理的思考。
译文解读
“青山无数海无涯,城郭逶迤带岸斜。”: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自然画卷,山峦连绵不断,海水波涛汹涌,形成了壮观而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两句诗通过对山和海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宿草寒云迷望眼,不知何处葬袈裟。”:表达了诗人在茫茫大海上,面对茫茫大海和飘渺的云雾,感到茫然失措。同时,这句诗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未知的命运,让人不禁思考生死、命运等问题。
“东风吹雪沁春泥,曾倩吴僧半榻栖。”:通过“东风吹雪”和“沁春泥”等意象,传达出春天来临的气息,同时,“吴僧半榻栖”则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春天里半躺在榻上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惆怅重来不相见,野禽飞上曲阑啼。”:通过“惆怅重来不相见”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重逢的喜悦。同时,“野禽飞上曲阑啼”则描绘了一幅鸟儿飞翔的画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由。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又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史鉴此时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心系天下,关注民生。此诗以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世事难料的感悟。首句以“青山无数”勾勒出一幅宽广的山水画卷,象征着生命的广阔和深远。紧接着的“海无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壮阔。这种宏大的背景为后文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舞台。
诗中的“城郭逶迤带岸斜”不仅形容了地形的曲折多变,也隐喻了人世间的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这种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使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宿草寒云迷望眼”部分,诗人用寒冷的云和凋敝的草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使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无情。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绝望的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种对比和转折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结尾的“不知何处葬袈裟”不仅是对生死无常的哲学思考,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质疑。这里的“袈裟”象征了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轮回转世,它既是对生命轮回的肯定,也蕴含了深刻的宗教意味和哲理思考。
《悼轩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