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萧萧雪满肩,偶婴斯疾竟长捐。
尘迷宝镜鸾无影,梦断瑶池骨已仙。
薜荔帘栊添暝色,梧桐院落冷秋烟。
老来愧我长为客,何日生刍置墓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屈孺人的妇人,她的鹤发萧萧,雪满肩头,但她却因为疾病而长年离世。诗人通过描绘她生前的生活和死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去亲友的怀念之情。
首句“鹤发萧萧雪满肩”,描述了屈孺人的头发如雪般洁白,肩上也积满了雪花,形象地描绘了她因病而衰老的身体状态。这里使用了“萧萧”一词,既形容了她的白发又表现了她内心的哀伤和孤独。
第二句“偶婴斯疾竟长捐”,表达了屈孺人因疾病而离世的命运。这里的“偶婴斯疾”指的是她不幸患病,“竟长捐”则表示她的去世。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一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第三句“尘迷宝镜鸾无影”,描写了屈孺人的死亡场景。这里的“尘迷宝镜”意味着她的遗体被埋在尘土之中,而“鸾无影”则表示她在死亡后无法再看到鸾鸟的身影。这句诗以物象喻情,表达了对死者的思念和哀悼。
第四句“梦断瑶池骨已仙”,进一步描绘了屈孺人死后的凄美景象。这里的“梦断瑶池”指的是她在梦中离开了人间,而“骨已仙”则表示她的遗体已经化为仙体。这句诗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对死者的赞美和怀念。
第五句“薜荔帘栊添暝色”,描写了屈孺人死后家中的景象。这里的“薜荔帘栊”指的是她家的窗帘上生长着薜荔藤蔓,“添暝色”则表示家中显得更加昏暗。这句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家人死亡后的凄凉氛围。
第六句“梧桐院落冷秋烟”,描绘了屈孺人死后的庭院景色。这里的“梧桐院落”指代了她的居所,“冷秋烟”则表示庭院中弥漫着寒冷的秋日烟雾。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烘托出死者的孤寂和凄凉。
最后一句“老来愧我长为客,何日生刍置墓前”,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漂泊、未能陪伴亲人离去的感慨。这里的“生刍”意为新收割的粮食,用来祭奠逝者;“置墓前”则表示将遗骨埋葬到墓地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无奈和对未来可能重逢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屈孺人生前生活的回忆和死后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去亲友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中的物象和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宝镜、鸾、瑶池等,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