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终日走尘容,世事都归感叹中。
谁学魏公归邺下,独教王子隐墙东。
十年征路徒悲梗,五亩何年更种菘。
欲寄此身天地外,不知今古几人同。

注释:

  1. 马蹄终日走尘容,世事都归感叹中。
  2. 谁学魏公归邺下,独教王子隐墙东。
  3. 十年征路徒悲梗,五亩何年更种菘。
  4. 欲寄此身天地外,不知今古几人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魏公和王子的典故,以及“十年征路”、“五亩何年”等具体场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深忧虑和思考。
    首联“马蹄终日走尘容,世事都归感叹中。”描绘了诗人每日奔波于尘世之中,感叹世事无常。这里的“尘容”象征着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而“感叹中”则表明了诗人对这一切的无奈与感慨。
    颔联“谁学魏公归邺下,独教王子隐墙东。”引用了历史上魏公曹真的典故,以及王子旦的隐居故事。曹真在曹操手下征战多年,最终功成名就,被召回邺城。而王子旦则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他选择隐居在洛阳附近的一处宅院内,过着清贫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喧嚣。这里通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颈联“十年征路徒悲梗,五亩何年更种菘?”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里的“征路”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和波折,而“悲梗”则形容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而“五亩地”则代表着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他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种上自己喜爱的蔬菜,过上平静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失望。
    尾联“欲寄此身天地外,不知今古几人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历史却是永恒的。因此,他希望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寄情于天地之外。然而他也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能够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整首诗以细腻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关于人生、历史的哲理性的散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