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登边隅,四牡寒风呼。
云是古长城,坚永凝川涂。
举首见阴山,落日悬穹庐。
汉兵数饮马,秦人曾备胡。
长天绝飞鸟,荒堠鸣妖狐。
髑髅枕草根,恐是筑城徒。
往事不暇问,吾将吊扶苏。
故国岂不思,犹未平匈奴。
将遵充国讣,献上金城图。
功成受薄赏,拂衣归闲居。
【译文】
骑马来到长城边上的要塞,四匹战马在寒风中嘶鸣。云朵是古时候的长城,坚固地连接着川流。抬眼望见阴山,夕阳悬挂在天空中的帐篷。汉兵多次饮马长城,秦人曾经防备胡人的进犯。长天没有飞鸟,边塞荒漠响起狐狸的叫声。髑髅枕在草根上,恐怕那些筑城的人已经战死。往事来不及询问,我要为扶苏吊丧。故国怎能不想,还没有平定匈奴。将遵充国讣告,献上金城图。功成受薄赏,拂衣归闲居。
【注释】
- 《饮马长城窟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此篇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
- 驱车:驾车。边隅:边远地区。
- 牡(mǔ): 公马。
- 云:指代长城,暗含“如”字的双关意。
- 坚永:坚固。凝川涂:牢固地连接着河流。
- 穹庐:以毡毛为屋顶的毡帐,这里指边境的军帐。
- 数饮马:数次饮马,即多次驻军。
- 胡: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长天绝飞鸟:辽阔的天空,连大雁也找不到一只。
- 荒堠(hòu):边塞荒凉的地方,堠,烽火台,古代边防报警用烟火。
- 妖狐:狐狸一类的妖物,这里指敌人。
- 髑(dú)髅(lóu):人的头骨。
- 恐是:大概像是。
- 不暇问:来不及问。
- 吊扶苏:吊唁前代将领李广,因李广曾任陇西郡太守、北地都尉、未央宫卫尉等职,曾率军抗击匈奴有功,但因与霍去病争夺单于而失败,被汉武帝处死。
- 故国:指长安,汉朝都城。
- 犹:仍然。
- 充国:汉代名将赵充国,任武威太守时,曾击破羌族的侵犯,又曾屯田积谷,招降乌孙,安定西域,因功封营平侯。
- 金城:汉代郡名,治所在金县(今甘肃兰州市东)。
- 薄赏:微薄的赏赐。
- 将遵充国讣:要遵照赵充国的遗言。
- 上:呈上。
【赏析】
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边塞诗。它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壮阔,感情深沉,气势豪迈,堪称边塞诗中的佳作。
诗起首二句写诗人乘车来到长城边陲要塞。四匹马在寒风中嘶鸣,似乎在向远方倾诉着它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驱车登边隅”,点明地点,表明作者已登上长城,这就使读者感到一种雄浑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画面。“四牡寒风呼”,这四匹公马仿佛是四尊雕塑,它们昂头屹立,在寒风中啸叫。“云是”、“坚永”等词,既渲染了边塞的苍凉气氛,又烘托出边地风光的雄伟壮丽。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面:举目远望,只见阴山巍然耸立;落日映照着高悬于穹庐上的红霞;汉兵几次驻马于长城,秦人备胡,可见战事频繁。“长天绝飞鸟”、“荒堠鸣妖狐”两句更是写得空灵飘渺,境界开阔。“髑髅枕草丛”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守边战士惨死疆场的情景。
五至八句,诗人进一步描写了守边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长天绝飞鸟”,说明天气严寒,连飞鸟也难以觅得;“荒堠鸣妖狐”,则更显得边塞的荒凉。“髑髅”句,既是对守边战士的哀悼,也是对他们的赞颂: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这几句写得很有力量,给人以震撼之感。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对前人忠烈业绩的追忆和怀念之情:“吾将吊扶苏。”前人李广曾为陇西郡郡守、北地都尉、未央宫卫尉等职,他曾多次出征匈奴,有勇有谋。但他因与霍去病争功而遭陷害而死。诗人以吊唁前代将领李广作为本诗的结尾,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故国岂不思”,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伤。“犹未平匈奴”一句,既表明了匈奴未平的遗憾,又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九、十句,写诗人要遵照赵充国的遗嘱,呈上一份《金城图》。赵充国曾屯田积谷,招降乌孙,安定西域,因功封营平侯。诗人表示要学习他的丰功伟绩,并以此为榜样。“功成受薄赏,拂衣归闲居”,表明他要以赵充国的事迹为楷模,立功报效国家,但一旦成功就要辞官归隐。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但却能深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使诗歌既有音调美又有形式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