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芳草故宫春,麋鹿荒台不见人。
七十二峰南望远,翠娥犹学捧心颦。

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台——姑苏台。这里不仅是古代诗人墨客挥洒才华的地方,也是他们留下千古佳作的所在。其中,宋代诗人司马俨的《姑苏台》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意解读
  1. 第一句:“夕阳芳草故宫春,麋鹿荒台不见人。”
  • 这句诗描绘了昔日繁华的皇家园林,如今只余下夕阳下的芳草和静寂的宫殿。而那曾经人来人往、草木繁茂的荒废台子,已经看不到任何人烟。
  1. 第二句:“七十二峰南望远,翠娥犹学捧心颦。”
  • 这句诗通过“七十二峰”这一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遥不可及、难以企及的意境。而“翠娥捧心颦”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尽管她努力模仿,却仍然无法掩饰心中的忧愁和痛苦。

  • 翻译与注释

  1. “夕阳芳草故宫春”:形容春天时皇宫外的景色,夕阳西下,芳草萋萋。
  2. “七十二峰南望远”:描述远处山峰连绵不绝,如同七十二个山峰一般。
  3. “翠娥犹学捧心颦”:比喻女子虽尽力掩饰内心的哀愁,但仍旧难掩其貌。
  • 赏析
  1.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皇家园林以及女子的表情动作,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2.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深度。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表情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姑苏台》不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述,更是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物心理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