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如来此现身,偶来方丈说云云。
山僧不识开山事,指点前朝玉篆文。
【注释】
武原:即今山东武城县。杂题:指作者游览名胜古迹时,即兴写下的诗篇。宣慰楼:位于武城县东南,为北宋宣徽使王继恩所建,又名玉皇阁。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当时诗人任郓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通判,曾游历了宣慰楼。这首诗是他在宣慰楼上观景有感而作的。
首句“金粟如来此现身”,意谓金光闪闪的如来佛祖在此现身,这里指金粟寺的佛像。如来,梵语“阿罗诃”的音译,意译为“一切众生的救度者”。佛教认为如来是佛之本源,是宇宙万物之本体。
次句“偶来方丈说云云”,意谓忽然来到寺内,与和尚闲聊起来。方丈,是寺院住持僧居住的地方。
三韵“山僧不识开山事”,意谓山中的小和尚不知道开山建寺的事。“开山”指创立寺院,开山大法师。
最后两句“指点前朝玉篆文”,意谓指点着前朝遗留下来的刻在石碑上的铭文文字。“玉篆”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多用来形容刻工精细。
整首诗从寺庙建筑写到佛像、从游山玩水到欣赏佛家文化和文物,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诗人通过游山赏景这一生活片断,抒发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之情,体现了他追求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的思想境界。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典故。
诗中的“如来”、“方丈”、“玉篆文”等关键词都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而且诗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也颇有独到之处。如来,在佛教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一切众生的救度者和本源。在这首诗里,“金粟如来”指的是金粟寺的佛祖,诗人把佛祖比作“现身”,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想象。再如“方丈”,在古代是指寺院主持和尚住的屋子,也是禅宗寺院中修行打坐的地方。在这里被诗人用“偶来”一词形容来去自如,既表明自己对佛教的虔诚,又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玉篆文”,则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往往记录了佛教的经典和历史。在这里,它们被诗人用来作为鉴赏和欣赏的对象。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