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帷月底理鸣筝,哀调澄于镜里冰。
试使楚王闻一曲,可怜应不数安陵。

披帷月底理鸣筝,哀调澄于镜里冰。试使楚王闻一曲,可怜应不数安陵

何良俊,明松江华亭人,字元朗,号柘湖居士。与弟何良傅皆负俊才,时人喻为二陆。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而困于场屋,以岁贡入国子监,当事者重其才名,授南翰林院孔目。好谈兵,以经世自负。在南都日与名人韵士相追随。妙解音律,躬自度曲,文酒过从,丝竹竞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今日。后三年而去。后侨寓苏州,七十岁始归松江。有《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何翰林集》。

“披帷月底理鸣筝”描绘了一幅夜晚的场景,月光洒落在帷幔上,月色如水波般荡漾开去。诗人手持琴筝,沉浸在悠扬的旋律中,月夜中的清冷与琴声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幽深的氛围。这里的“披帷月底”不仅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在表达诗人此刻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哀调澄于镜里冰”则通过对比映衬来强化情感。镜中反射出的月光如同一面镜子,而琴声却像是被凝固在冰面上一样,显得格外凄凉和深沉。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亮比喻为能够洗涤尘埃的明镜,而琴声则像是冰面下的寒流,让人不禁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孤独。

“试使楚王闻一曲”突然转换到历史上著名的楚王的故事,这是诗人的巧妙构思。楚王曾经因为一曲高歌而感动得泪流满面,这里用“楚王”这一历史典故来反衬诗人琴声的凄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音乐的无尽追求和珍视。

最后一句“可怜应不数安陵”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词。安陵君曾因欣赏赵人的歌声而放弃了与楚国的争斗,但诗人在这里并不想简单地赞美这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而是想要传达出更深层的哲理。音乐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它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而这样的力量是值得人们深思和珍惜的。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琴声的描绘以及与历史上楚王故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中的哀婉之情和深沉之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音乐才华,更引发了对生命、爱情和艺术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