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灭寒犹耿,频挑焰不修。
只缘膏已尽,便觉亮含羞。
映雪光逾冷,囊萤影暂流。
片时随短烬,蠹蚀且埋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残灯》。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情感。
- “欲灭寒犹耿,频挑焰不修”:这句诗描述了残灯在熄灭后,仍然发出微弱的光芒。作者用“寒犹耿”来形容残灯的余光,表示它虽然已经熄灭,但余热仍然存在。同时,“频挑焰不修”则表达了人们对残灯的关注和照顾,尽管它已经无法继续燃烧。
- “只缘膏已尽,便觉亮含羞”:这句诗进一步揭示了残灯的状态。由于油已经用完,所以灯光变得柔和而暗淡。这里,“含羞”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灯光羞涩、不愿显露自己光芒的情态。
- “映雪光逾冷,囊萤影暂流”: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残灯的孤寂和无助。一方面,“映雪光逾冷”暗示了残灯在寒冷的雪夜中独自闪烁;另一方面,“囊萤影暂流”则描绘了人们为了驱赶黑暗,而暂时点燃萤火虫的情景。这两个比喻都传达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 “片时随短烬,蠹蚀且埋头”:这句诗描绘了残灯最终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流逝,残灯的火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同时,它也象征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事物或人的消逝和衰败。这里的“埋头”意味着这些事物或人最终会失去他们的光彩,被时间所掩埋。
整首诗通过描写残灯的余光、油尽的状态以及最终的消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