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迥木末,千里暮云开。
细雨长江去,斜阳孤鸟来。
客鬓愁中换,乡心病后催。
一声何处笛,故故向人哀。

【注释】

长春道院:指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的一座道观。后楼:观中建筑的后面部分,此处指楼的后半部。危楼迥木末:高高的楼阁直插云天,在树林的梢头。迥,通“顶”。木末,树梢。千里暮云开:远处天际有一片暮霭缭绕的云彩,慢慢消散了。细雨长江去:江上细雨纷纷飘落。孤鸟来:一只能孤独飞来的鸟儿。客鬓愁中换:形容客人因忧愁而两鬓斑白。乡心病后催:故乡的思念像疾病一样折磨着我。一声何处笛,故故向人哀:一声悠长的笛声,总是让人感到凄凉和悲伤。

【赏析】

《长春道院后楼》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远眺长安时所见到的景象。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颔联写所闻之声,颈联写所感之情,末联写所见之人。全诗语言简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含蓄隽永。

首联“危楼迥木末,千里暮云开。”描绘出一幅高峻入云、辽阔无垠的画面。诗人登上这座高楼之后,目光穿透重重云层,遥望远方。“木末”即树梢,这里用来比喻高耸入云的楼阁,形象地表现了楼阁的气势雄伟,直插云霄。诗人通过这一视觉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了长安城的壮美景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细雨长江去,斜阳孤鸟来。”则转入听觉与视觉并重的描写。细雨洒落在长江之上,江水波光粼粼,仿佛连江上的景色也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雨雾之中。孤鸟在夕阳下飞翔,它的身影显得格外凄凉,这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颈联“客鬓愁中换,乡心病后催。”则转入情感的抒发。诗人自比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的鬓发因忧愁而变白;故乡的思念如同疾病一般,不断地折磨着他的心灵。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生动,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尾联“一声何处笛,故故向人哀。”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部分。一声悠长的笛声在耳边响起,那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与思念。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画面感也富有诗意,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被笛声所打动的心境。

张祜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