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夏圭昔写渔村春雾时,江山半入无声诗。
又不见马麟昔作关山秋色图,千里风烟来座隅。
夏圭马麟去已远,一入九原呼不返。只今画者乱如麻,吴兴近数唐子华。
子华非夏亦非马,得意云山自挥洒。一幅生绡不满尺,平远高深生笔下。
恍如坐我武夷山,主人见客开柴关。幽蹊曲径归路迷,白云引出青松间。
又如坐我潇湘侧,渔子舣舟来迓客。水边篱落自成村,伫望九疑江树隔。
隔岸人家茅盖亭,过桥二老指山青。飞泉落层石,古木挂寒藤。
晴窗忽看不似画,霏丹凝翠疑天生。相对融心神,顿觉尘梦醒。
疏懒胸中有丘壑,得此珍藏作清乐。平生寓意不留意,一朝笑赠芙蓉幕。
芙蓉幕底风流宾,高堂挂壁无红尘。公余把酒自怡悦,便是云山图上人。
【题解】
此诗为题画诗。首句以夏圭、马麟比张文质,谓其有才艺而遭时弃,末二句则称誉吴兴唐子华。次四句写夏圭、马麟的绘画艺术。“无声”,指画中景物不声张。“风烟”,指画中有山川云雾之景。第三联写夏圭、马麟去已远,今之画家众多,但都难以与他们相比。第四、五两句写唐子华的画,说他的画如生绡,虽不足尺幅,却能表现平远、高深的意境。六至八句写自己的观画感受。“武夷山”是名胜之地,这里以喻指唐子华的画作之美。接着用“潇湘”、“渔子”等物象,写出唐子华的画作所表现的高超艺术境界。后四句写观画之后的感受。“疏懒胸中丘壑”一句说自己对绘画艺术很有兴趣;“得此珍藏作清乐”一句说收藏这幅画使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最后两句写唐子华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芙蓉幕”是唐宋时的高级官舍,这里以“芙蓉幕”暗指唐子华的画。末二句写唐子华的画作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注释】
君:你。夏圭(xiá ɡuī):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工设色。
去:离世。九原:古时认为死人埋葬于地下,头枕着黄泉。此处泛指死后的灵魂。
乱如麻:多得像麻绳一样。
非夏亦非马:不是夏圭也不是马麟。夏圭、马麟都是南宋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特长。
得意:称心如意。
一幅:整幅作品。
生绡:丝绸的一种。
柴关:柴门,简陋的门。
幽蹊:幽静的小径。
白云:指山中的云雾。
青松:青翠的松树。
隔岸人家:在江流对岸人家。茅盖亭:茅草覆盖的亭子。茅盖,即茅亭,用茅草搭盖而成。
过桥:过了一座桥。
指山青:指点着山上的青松。
霏丹凝翠:形容色彩鲜明。霏丹,指淡红色的云霞。凝翠,指浓绿的树叶和竹子。
融神:指心灵得到净化。
顿觉尘梦醒:忽然觉得世俗尘念都已消除。尘梦,指尘世的梦幻。
疏懒胸中丘壑:疏放不羁的胸怀里有着宏伟的山河。疏懒,指心胸豁达、不拘小节。
清乐:高雅的乐趣。
芙蓉幕:古代官员的府第前部设芙蓉花木为障壁,故称。这里是借喻唐子华的画。
风流宾:有才学、风度的人。
高堂:高大宽敞的房子。
无红尘:不染红尘,即不受世俗污染。
公余:公事之余,闲暇之时。
云山图上人:指唐子华。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对画面的描述和对作者情感的抒发来赞美了唐子华的画作。
首联两句先点出张文质所藏之画是名家之作,再以“君不见”三字领起,指出夏圭、马麟两位大师早已去世,他们的杰作已经无法复见了。这两句既突出了画的价值,也暗示出画中的境界已经无人能够达到,从而引出下文对唐子华画作的评价。
颔联两句,通过描绘画面中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唐子华画作的高度赞赏。“江山半入无声诗”,“无声”二字,形象地描绘了画中山峦起伏、水波荡漾的景象,仿佛一幅无声的音乐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千里风烟来座隅”则进一步描绘了画中景色的壮阔和深远,使人仿佛置身于那茫茫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颈联两句,诗人转而对唐子华本人进行了高度评价。“一入九原呼不返”,意味着唐子华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作品却依然流传千古;“只今画者乱如麻”,则表明现在画师众多,但真正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唐子华画风的并不多见。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唐子华画作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绘画界现状的担忧和失望。同时,这也为下文对唐子华画作的具体描述和评价埋下了伏笔。
尾联两句则是诗人对唐子华画作的具体描写和评价。首先,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唐子华的画作比作自己曾经游览过的武夷山、潇湘等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唐子华画作的高超艺术境界。其次,诗人又以“主人见客开柴关”和“幽蹊曲径归路迷”等意象,描绘了自己沉浸在唐子华画作之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这幅画作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还以“白云引出青松间”和“飞泉落层石”等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诗意。诗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篇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同时,诗人又能够紧扣题意,将画中之景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整篇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