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筹方错酒方酣,风送微香远自南。
隔浦野禽啼似诉,掠池芳蝶绕如参。
画前有易非虚语,陶后无闻是实谈。
道体几人能默契,濂溪天地仿参三。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第1、2、4、5、6、7、8句: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共七句。每句都是七个字,形式上遵循了五言古诗的标准规则。

第1句:“觥筹方错酒方酣”。这里的“觥筹方错”指的是喝酒的器具和酒的量都恰到好处,“觥”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筹”则是用来计数的筹码。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欢乐的场景,人们在喝酒时,酒杯和酒壶都摆放得恰到好处,人们畅饮无阻。而“酒方酣”则表达了这种畅饮达到了高潮,酒意正浓,人们陶醉其中。

第2、5、7句:“风送微香远自南。”这三句分别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花香。“风送微香”指的是风吹过花丛,把花香送到远处。“远自南”则表示这些花香来自南方。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身处南方,但具体的花香来源并没有直接说明。

第3、6句:“隔浦野禽啼似诉,掠池芳蝶绕如参。”这两句诗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首先,“隔浦野禽啼似诉”描绘了一幅画面,当野鸟在隔岸啼叫时,仿佛在向人诉说着什么。这可能是因为野鸟的鸣叫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其次,“掠池芳蝶绕如参”则是另一幅画面,描述的是一只蝴蝶在池塘周围翩翩起舞,如同在寻找什么一样。这里可能是诗人在用蝴蝶作为象征物,暗示着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第4句:“画前有易非虚语,陶后无闻是实谈。”这四句是诗人对两位古人的评价。首先,“画前有易非虚语”指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在画像前所作的《地狱变相图》,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陶后无闻是实谈”则是对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广为流传。

最后一句:“道体几人能默契,濂溪天地仿参三。”这两句诗是诗人对道家学说的总结和思考。他认为道体是非常难理解的,需要人们深入体会才能与道体产生默契。而在道家学说中,“濂溪天地仿参三”则是对道家学说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它代表了道家学说中的天地万物与人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饮酒场景、赞美花香、描写自然景象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对道家学说的阐述,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