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重过峡山寺,老衲相迎停夕曛。
宝刹云深人不到,玉环尘寂事空闻。
诸山对峙双门迥,一水中流两岸分。
千古依依名胜地,断崖枯木护闲云。
【注】
泊飞来寺: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飞来山,即鼓山,山上有飞来石,形如巨鲸,因以为名。寺在飞来峰麓。
扁舟:小船。重过峡山寺:重游峡山寺。峡山寺在福州北郊鼓山上,晋太康三年(282)建,唐开元十六年(728)重建。明嘉靖三十六年(1560),倭寇犯闽,毁于火。今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衲:和尚。
宝刹:指寺院。
云深:云雾缭绕。人不到:人迹罕至。
玉环:指佛的法轮。尘寂:指禅门清寂。事空闻:传说佛经中说,佛陀成道后曾在玉环岩说法。
双门:两重山门。
一水:指鼓山和福州城之间的闽江。中流:江水中央,泛指南方。
分:隔开。
千古依依名胜地:千百年来,这地方一直是人们游览的地方。
断崖枯木护闲云:陡峭的悬崖上长满了枯死的树木,而那些被云雾环绕的山峰却依然巍峨壮观。
【译文】
扁舟重又来到飞来寺,老和尚相迎,夕阳映照着他的身侧。
寺庙隐没在深深的云雾中,人难以接近。佛教的故事只能在耳边听闻,却无法亲身感受。
两座山对峙,形成了一道双门,江水在中间流过。
这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喜爱。
断崖上的枯木仿佛是大自然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那一片宁静的天空。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作。诗人以“扁舟重过”四字开头,就已点明了题意,接着诗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首联“扁舟重过峡山寺,老衲相迎停夕曛”,“重过”一词表明诗人对此次重游充满了期待与兴奋之情,而“扁舟”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乘舟而行的情景。
颔联“宝刹云深人不到,玉环尘寂事空闻”,则是诗人对飞来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寺内的幽静与深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之中。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之情。
颈联“诸山对峙双门迥,一水中流两岸分”,则进一步描绘出了诗人眼前的景色。诗人用“对峙”、“双门”、“一水”等词汇,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画卷。其中,“渚山对峙”则是指两座山之间相互对峙的景象,“双门”则是指两个山门,而“一水中流”则是指江水在其中流淌的景象。这些词汇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尾联“千古依依名胜地,断崖枯木护闲云”则是诗人对于飞来寺及其周边环境的评价。诗人通过赞美飞来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达出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也用“断崖枯木”这样的词语来描绘出周围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庄重的氛围。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飞来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