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对琅玕,空林夏亦寒。
清斋供野蔌,杂佩纫幽兰。
灌木鸣蝉静,孤村过雨残。
支公能爱客,不厌借蒲团。

这首诗是诗人在普德寺的竹林中与友人聚会时的即兴之作。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趺坐对琅玕,空林夏亦寒。
    释义:盘腿坐下面对琅玕(一种竹子),虽然夏天但竹林也感觉寒冷。
    赏析: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竹影婆娑的清冷夏日中静坐冥想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宁静。”趺坐”意为盘腿而坐,是对佛教修行的一种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于禅修的专注与虔诚。

  2. 清斋供野蔌,杂佩纫幽兰。
    释义:用简朴的食物供奉野菜,佩戴着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以兰花为伴。
    赏析:这里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聚一堂的场景,他们共享简朴的食物,彼此之间以自然的物品作为饰品进行装饰。同时,兰花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诗人以此比喻自己的人格修养。

  3. 灌木鸣蝉静,孤村过雨残。
    释义:茂密的灌木丛中有蝉鸣声,村庄经过了雨水的洗礼后显得有些破败。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心境。蝉鸣声代表了生命的活力,而雨水则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4. 支公能爱客,不厌借蒲团。
    释义:支公喜欢接待客人,不嫌弃使用蒲团这种简陋的坐具。
    赏析:这里的“支公”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名士或者僧人。诗人通过赞美这位人物的豁达胸怀,表明自己愿意接纳朋友,不以物质条件为限。蒲团是古代僧人常用的坐具,象征着禅宗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然以及对友人的欣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