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千秋里,白榆感旧游。
何年埋玉树,此日邈丹丘。
花湿平芜雨,蝉鸣灌木秋。
不孤嵇绍在,腰下解吴钩。

过汪仲淹故居感怀喜见其子无央

一入千秋里,白榆感旧游。
何年埋玉树,此日邈丹丘。
花湿平芜雨,蝉鸣灌木秋。
不孤嵇绍在,腰下解吴钩。

诗句解析与译文:

一、【注释】

  • 一入千秋里:指进入千年的古宅之中。
  • 白榆:一种树木,常用于比喻岁月或历史的变迁。
  • 何年埋玉树:暗指何时何地埋下了珍贵的家族遗物。
  • 此日邈丹丘:今日远隔重洋或遥不可及的地方。
  • 花湿平芜雨:形容花朵沾湿在雨水中,显得更加娇艳。
  • 蝉鸣灌木秋:描述深秋时节,树叶凋零,只有灌木丛中传来蝉鸣声。
  • 不孤嵇绍在:指不孤单,身边有如嵇绍这样的友人。
  • 腰下解吴钩:比喻拥有强大的武力和能力。

二、【翻译】

踏入千年的宅院,仿佛回到了往昔的游历之地。不知何时曾在此埋藏珍贵之物,今日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世界。花瓣沾满细雨中的露水,更显娇媚;秋风中,只听见远处灌木丛中蝉鸣声不断。我不寂寞,因为有像嵇绍一样的知己在身边,腰间依旧佩着那把曾经驰骋沙场的吴钩。

三、【赏析】

这首诗以深情怀念汪仲淹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对汪仲淹故居的描绘和对其儿子无央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及其后代的深厚情感。首句“一入千秋里”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深远,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接着“白榆感旧游”利用白榆树这一意象,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过往的痕迹,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历史的氛围。

诗中使用“何年埋玉树”,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个重要事件的追忆,可能是与家族有关的重要事件。而“此日邈丹丘”,则用来形容时间的距离感,表达出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最后两句,“花湿平芜雨”,“蝉鸣灌木秋”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过去的怀旧,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和时代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