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一长啸,眼底尽飞潜。
齐国今非汉,渔人旧是严。
风号流水转,云散乱峰尖。
兴尽乘槎去,松梢吐玉蟾。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特点来辨析诗句中描绘的景象类型,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凭高一长啸”,诗人凭高一呼长啸,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颔联点明登台的缘由,是借景抒情。“眼底尽飞潜”,放眼四望,眼前全是鱼鹰和水禽。颈联写风、云、水、山的变化。“兴尽乘槎去”,诗人登上钓台后兴致已尽,乘舟而去。尾联写归途所见景象。
【答案】
示例一
秋日/登钓台
凭高/一长啸,眼底/尽飞潜。
齐国/今非汉,渔人/旧是严。
风号/流水转,云散乱峰尖。
兴尽/乘槎去,松梢/吐玉蟾。
译文: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登上钓台纵目远眺,只见眼前尽是飞鸟和游鱼。
如今的齐国已不再是昔日的汉代,那些过去的渔夫现在也成了渔民。
风吹动着江上的水流转动起来;云彩散开了,山峰的尖端也露出了出来。
高兴得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我就乘船回家去,一路上看见松树枝叶繁茂,月光下还隐约可见玉蟾蜍的影子。
注释:
- 钓台: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地,故址在今江苏常熟县西北的虞山上。
-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
- 严子陵:东汉隐士,字子陵(或作太史慈),会稽余姚人,曾为光武帝刘秀所征聘,不肯出仕。
- 风号:秋风声。
- 流水:江水。
- 乱峰尖:指山峰上参差不齐的岩石峰尖。
- 乘槎:乘着木筏。槎:木筏。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二句写登台所见,后二句写归程所见。首句写登台所见,以“凭高”二字领起,点明登山之由。“凭高”一词,既表明了诗人登台之高,又表明了诗人凭高之久。诗人站在高高的钓鱼台上,极目远眺,只见眼底尽是飞鸟和游鱼,足见其视野之阔大。这两句从高处着眼,以“眼底”两字领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的境界。
第二句紧接前一句而来,以“飞潜”二字领起。诗人放眼四望,眼前全是飞鸟和游鱼,足见其视野之广。诗人从高处着眼,用“眼底”两字领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的境界。
第三、四句写归程所见。“齐今非汉”,是说齐国如今已不是当年的汉代。“渔人旧是严”,是说过去那些渔夫现在也成了渔民。这两个句子从远处着眼,从时间变化着的角度看问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五、六句写风、云、水、山的变化。“风号流水转,云散乱峰尖”,是说秋风呼啸,江流激扬,吹动着山峰上的云雾四散开去,山峰上的岩石峰尖也都露出来了。这一联从近处着眼,从自然现象变化的角度来写景。
最后两句是抒情。“兴尽乘槎去”,是说游览兴尽,乘着木筏回家去了。“乘槎去”,即乘着木筏回去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乘着木筏顺风而下。“松梢吐玉蟾”,是说乘着木筏顺风而下,途中看到松树枝叶繁茂,月光下还隐约可见玉蟾蜍的影子。这一联从近处着眼,从自然现象变化的角度来抒写归途中所见景物。
整首诗通过登台望海的描写和乘木筏归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自己功业无成的抑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