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春初出郭,峡口一亭开。
不为条风暖,何缘缓步来。
鱼翻池上藻,鸟啄涧边梅。
欲倚卢敖杖,翩翩上九垓。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元礼:指谢灵运(谢惠连的从弟),字玄晖,小名客儿,会稽始兴人。他曾任永嘉守,世称谢永嘉,曾与鲍照、颜延之等结为“八友”,又与鲍照、谢惠连并称为“大小谢”。诗题即用其《元日》诗中“乘春”两句韵。郭:外城。峡口:地名,即三峡入口的瞿塘峡口。亭开:指亭子开放。不为条风暖: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天气暖和,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条风:春风。缓步:缓慢地行走。鱼翻池上藻:形容春天水清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藻,一种水中植物。鸟啄涧边梅: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天气暖和,鸟儿怎么能在涧旁啄食呢?涧边梅:涧边的梅花。卢敖: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他曾在昆仑山学道成仙,后不知去向。九垓:指极高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431年(宋文帝元嘉元年)在建康(今南京)新春时节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写自己到此地的目的,颈联写所见所闻,尾联表达对友人卢敖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春”为题,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生机。
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来此的原因,即“乘春初出郭”。这里的“乘春”二字,既交代了时间和季节,又暗点了本诗的主旨。“初出郭”则表明这是诗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因而有诸多新奇的感受。“峡口一亭开”一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一新奇感受。诗人站在峡口,远远望去,一座亭子仿佛刚刚打开一般。这种描写方法,既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进一步写诗人来此的原因。诗人来到这个地方,并非仅仅为了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寻找知音。这里所说的“条风暖”,指的是春风拂面的感觉。诗人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个地方,正是因为这里的天气已经变得暖和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气候条件,他又如何能够轻松地来到这里呢?而“缓步来”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在这里,“缓步”二字不仅描绘出了诗人行走的节奏,还暗示了他对这里的期待和渴望。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诗人走到溪边,看到鱼儿在水中翻腾,仿佛在跳跃;鸟儿在涧边啄食,仿佛在欢唱。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然而,这一切的美好似乎并不那么真实。因为它们都只是诗人眼中所见,而非亲身经历。因此,诗人不禁感叹:“欲倚卢敖杖,翩翩上九垓。”这里的“卢敖”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卢敖,而“九垓”则是指极高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想要像卢敖一样,借助仙人的力量,飞升至那高不可及的天空之中。然而,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整首诗以“春”为题,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生机。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通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