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静来初地,赍粮不满囊。
恒河晴可濯,祗树午偏凉。
已证传灯录,何论辟谷方。
摊经消永日,更宿赞公房。
诗句解析:
- “习静来初地” - 描述一个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练习静坐或冥想。”习静”意为学习静坐的功夫,”初地”则指刚开始的地方、环境或阶段。
- “赍粮不满囊” - 意味着携带的食物不多,可能是因为想要体验更加简朴的生活或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赍粮”意为携带食物,”不满囊”则表示不满足于现有的物资。
- “恒河晴可濯,祗树午偏凉” - 描述了恒河(印度的主要河流)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洗涤,而祗树(Kasi,即菩提迦耶的旧称,位于印度北部的一座城市)在中午时分比较凉爽。这里的“恒河”和“祗树”是两个地点的名称,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 “已证传灯录,何论辟谷方” - “传灯录”是指佛教经典中关于传授佛法和智慧的著作,”辟谷”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不食五谷只吃草叶等植物来净化肠胃。这里提到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因此不再需要追求这种过于简化的生活方式。
- “摊经消永日,更宿赞公房” - “摊经”可能是指读诵佛经或书籍,”消永日”则意味着用这些活动消磨漫长的白昼。”赞公房”可能是指在某个公共空间如寺庙或图书馆里过夜。
译文:
山中避暑和游元封夏日闲居十首
初到新地习静时,只背简单行囊轻。
恒河水清可濯足,祗树午前凉爽生。
已知佛法在经典,何必再谈辟谷行?
终日研读消长日,更宿赞公房中清。
赏析:
本诗是一组表达隐居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诗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环境开始修炼静坐的经历,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以及对精神修行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欲望的克制。
诗中的”携物简”和”知足常乐”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与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恒河晴可濯,祗树午偏凉”则描绘了自然美景与宁静祥和的氛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
结尾两句”已证传灯录,何论辟谷方”更是强调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表明诗人已经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无需再去追求那些看似简单的修行方式。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以及他对于精神修行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