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栖陈蔡道何穷,此地今留俎豆宫。
日暮平林天籁发,弦歌疑是鲁人风。
【注释】
游弦歌台:指孔子在陈蔡绝粮之时,曾弹琴而歌。
尼父:指孔子。
绝粮:断粮。
栖栖:形容道路崎岖难行的样子。
道何穷:道途多么遥远。
今留俎豆宫:如今还留在宫廷中。
俎豆:古代祭祀的礼器、祭品。这里借指朝廷。
天籁发:自然的声音发出。籁,指风吹树林发出的声响。
疑:像。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出孔子在陈蔡绝粮处所弹之曲;颔联写孔子绝粮处之险;颈联写孔子绝粮处之景;尾联写孔子绝粮处之音。
孔子在陈蔡绝粮时,曾经弹琴唱《风》诗来安慰自己:“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见醢。”孔子认为“《关雎》、《麟趾》之道行,则天下受其福;违者,祸必考也”。孔子虽然被逐于陈蔡之间,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肯苟且偷安,所以有“绝粮”之说(据《史记·孔子世家》)。《孟子》中说:“孔子穷于陈蔡而不辱命”,说明孔子在危难之时仍然保持君子的气节。
这首诗的首句“游弦歌台是尼父绝粮处”即指孔子绝粮之事。第二句“栖栖陈蔡道何穷”写孔子绝粮后,仍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历尽艰难困苦。“栖栖”,犹奔走忙碌貌。“陈蔡”,春秋时陈国、蔡国二地,为诸侯国。第三句“此地今留俎豆宫”写孔子虽已离开陈蔡之地,但他的思想学说却依然流传至今,在宫廷之中仍有其存在。“俎豆”,古代祭祀时的礼器、祭品;“宫”,指宫廷。第四句“日暮平林天籁发”写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平林之中响起了大自然的音响;天籁,指风吹树叶等发出的悦耳声音。第五句“弦歌疑是鲁人风”写傍晚的平林之中传来了孔子当年所弹琴歌唱的曲调,好像是鲁国的乐声一样。“弦歌”,泛指音乐;“鲁人”,指孔子故乡鲁国人。“风”,指乐曲。
全诗以“游弦歌台”领起,以“今留俎豆宫”收结,中间四句写孔子绝粮后四处奔波的艰难困苦。最后一句写他的思想学说至今仍在世间流传,表现了诗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