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薄淮阳守,翻辞大省寮。
联翩追近地,奉引忆先朝。
碧落仙人馆,银河织女桥。
汉仪瞻卤簿,虞乐典箫韶。
日月旗常动,星辰剑佩摇。
耸身殊道路,回首隔云霄。
河内犹宜借,山阴岂见招。
乾坤五马贵,江海一麾遥。
雅识怀金奏,同游叹玉镳。
岁年只毂转,岐路一蓬飘。
鸾翮终难锻,莺迁本在乔。
九苞应不远,览德是何朝。

寄边太常

何景明五律《寄边太常》赏析

何景明,明代诗人,字仲默,号大复。他八岁就能作文,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中书舍人身份。正德初年,刘瑾掌权时,何景明请求辞职,刘瑾败落后,他以推荐之恩被任命为中书。何景明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后人誉为“何李”。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表达了诗人对边太常(即边塞将领)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淮阳守、大省寮等历史人物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不薄淮阳守”中的“淮阳”指的是古代淮河以北的地区,这里代指边塞之地。何景明用“不薄”一词,表达了对淮阳守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边塞将士的敬重。

接下来两句“翻辞大省寮”中的“大省”指的是中央的高级官员,这里可能指的是朝廷中的某位重要大臣。何景明用“翻辞”表达了对这位大臣的不舍和遗憾,因为其突然辞去职务,使得诗人感到惋惜。

接下来的四句诗句,诗人通过回忆往昔,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在淮阳守任上的日子,与当地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的情景。同时,他也不忘提及与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在故土上的亲情纽带。

诗中的“碧落仙人馆”、“银河织女桥”等意象,都富有神话色彩,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这些意象也寓意着诗人希望边疆将士能够像神仙一样英勇善战,为国家守护边疆。

接下来的四句诗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工作情景。他描述了将士们在边疆上日夜巡逻的情景,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深深敬意,因为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诗中的结尾两句“汉仪瞻卤簿,虞乐典箫韶”则是对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他回忆起自己曾在京城担任翰林院学士时,参与过朝会礼仪的场景。那时,他欣赏过盛大的仪仗队,聆听过优美的音乐。然而,如今他只能遥望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感叹时光荏苒。

最后两句“日月旗常动,星辰剑佩摇”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他希望自己的将士们能够像太阳月亮一样永远照耀边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同时,他也期待将士们能够在战斗中勇往直前,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安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情厚意。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愿。

何景明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将士生活和工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关心。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何景明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他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展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