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池中鱼,君不见泽中蛇,一朝羽翼起烟雾,向时头角盘泥沙。
神物舒卷各有时,男子岂得常在家。君今年才四十馀,双𣄣驷马高盖车。
手中持文符,腰下佩辘轳。登山采球琳,涉水采珊瑚。
吁嗟至宝今岂无,莫使和氏空号呼。
【注释】
君:指献吉,和献吉。
不见(bào):不曾见过。
泽中蛇:传说中生活在沼泽里的大蛇。《庄子·秋水》中说:“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用,食饮不安不节,男女婚未绝也。光曜天下,而万物皆得其和。”《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龙蛇之文,虎豹之彩”,说明那时的龙蛇、虎豹都是没有角的。所以此处是说池中无鱼蛇。
羽翼:鸟的翅膀。比喻才能或势力的兴起。烟雾:指风云变幻。
盘泥沙:指沉沦下僚。比喻才德不能施展,只能屈就于小人之境。
舒卷:舒展卷曲。
神物:指蛟龙等神话中的神异生物。
卷舒:指蛟龙等神话中的生物在天地之间游动。有时:随时,无定时。
男子:这里用来形容那些不能展翅高飞的人。
家:这里指小人。
𣄢(qiān)驷(suī)马:指骏马。
高盖车:有华丽车盖的车。
持文符:手持公文,指当官。
辘轳(lùlú):古时的井上提水用的器物。
球琳:即琼瑶。指珍贵的玉石。
珊瑚:珊瑚树。
嗟:叹词,表示惋惜。
今岂无:现在难道没有吗。
号呼:呼喊叫嚷。这里是说献吉虽然才华横溢,但没有得到重用。
【赏析】
本诗为汉乐府杂曲歌辞。这首诗是讽刺献吉不得重用的愤激之词。诗人通过描绘献吉的形象,揭露了献吉不能展翅高飞,不能施展才华的悲剧命运。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神物”喻献吉,表现了他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
诗的第一句点明题目,接着用“君不见”三字设问,引出下文的议论与感叹。诗人首先从自然现象入手,指出鱼和蛇都不可能长出翅膀,一旦羽毛丰满,便会乘风云而去,这是自然规律,无可非议。但是献吉却要逆天而行,违背自然规律,他不能像蛟龙一样升腾到高空,不能像神龙一样遨游九天,而是只能在低处低头,被世俗所埋没。这就把献吉的不幸遭遇,形象地揭示出来了。诗人抓住献吉的特点,说他“一朝羽翼起烟云”,这是对他一生命运的准确概括。
“向时头角盘泥沙”一句,又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悲惨遭遇。诗人说,从前他曾经像蛟龙一样,昂首伸角,在泥水中翻滚盘旋,然而现在他却变成了一头默默无闻的牛,在泥泞中低头吃草,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这几句诗,既写到了献吉过去的生活,也写到了他现在的遭遇,一前一后的对比,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悲哀命运。诗人用“舒卷”、“卷舒”两个动词,巧妙地表达了献吉的得意与失意,生动地描写了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男子岂得常在家?”这句话是对献吉的同情和安慰。诗人说,男子岂能总是呆在家里?应该出去闯世界,建功立业。这是劝勉献吉的话,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然而献吉却并不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反而以为诗人是在讥讽他不能展露才华,不能施展抱负。因此,他更加痛苦地叹息道:“君今年才四十馀”,自己已经年近半百了,可是仍无所作为,一事无成。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献吉对自己命运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诗人用“双𣄢驷高盖车”,“手中持文符,腰下佩辘轳”等词语来具体描写献吉的身份与地位,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献吉的悲愤心情。
诗人再次发出感慨:“登山采球琳,涉水采珊瑚。吁嗟至宝今岂无,莫使和氏空号呼!”意思是说,献吉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如今仍然过着贫贱的生活,真是可惜。希望献吉不要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绝望,不要因此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才能。诗人的这番话既是对献吉的鼓励和安慰,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