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石何时更补天,衔沙枉自思填海。君不见楚人当时不识玉,海客无心采明月。
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连城高价后始定,照乘奇光有时发。
凤凰不及鸱鸮鸣,驽骀却笑骅骝拙。君不见长孺从来叹积薪,公孙布衣为汉臣。
千秋开口取卿相,董生白头甘贱贫。万言不如一言重,直弦曲钩安可论。
贾生何能善绛灌,任安徒事卫将军。我令与子俱落魄,过饮悲歌嘅今昔。
咸阳酒客五花马,邯郸博徒千金掷。古来豪侠亦可喜,可怜圣贤皆厄塞。
豫章干云世希用,龙泉贯斗人难识。神骏翻为辕下驹,冥鸿已愧笼中翼。
出门与子常相忆,清淮大河见颜色。
田子行
炼石何时更补天,衔沙枉自思填海。君不见楚人当时不识玉,海客无心采明月。
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连城高价后始定,照乘奇光有时发。
凤凰不及鸱鸮鸣,驽骀却笑骅骝拙。君不见长孺从来叹积薪,公孙布衣为汉臣。
千秋开口取卿相,董生白头甘贱贫。万言不如一言重,直弦曲钩安可论。
贾生何能善绛灌,任安徒事卫将军。我令与子俱落魄,过饮悲歌嘅今昔。
咸阳酒客五花马,邯郸博徒千金掷。古来豪侠亦可喜,可怜圣贤皆厄塞。
豫章干云世希用,龙泉贯斗人难识。神骏翻为辕下驹,冥鸿已愧笼中翼。
出门与子常相忆,清淮大河见颜色。
【解析与注释】
- 炼石何时更补天:指秦始皇曾派人寻找并炼制“金人”,以补天之憾。
- 衔沙枉自思填海:指《庄子·逍遥游》中的“北海有鸟,其名为鹏,抟扶摇直上九天”等故事,比喻徒劳无获。
- 君王不见楚人之不识玉:楚人不识宝玉,喻指庸人不能识别贤才。
- 明珠暗投反按剑:指战国时赵国的珍珠被楚国人偷走,赵人欲报复,但最终因无力回击而作罢。
- 白璧三献还遭刖:指春秋时卞和三次献玉,但最终因玉不真而遭砍足之刑。
- 连城高价后始定:指商朝时期,卞和得到宝玉,但因价值高昂而未能卖出。
- 照乘奇光有时发:指周代时,伯乐相马时发现骐骥、骅骝等良马,但最终因时机未到而未能成功。
- 凤凰不及鸱鸮鸣:比喻贤者不被知遇,反而像乌鸦一样被人嘲笑。
- 驽骀却笑骅骝拙:比喻平庸无能的人反而嘲笑优秀人才。
- 长孺从来叹积薪:指汉朝的汲黯曾经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仍被闲置不用。
- 公孙布衣为汉臣:指汉朝的公孙弘曾穿布衣而为朝廷效力。
- 千秋开口取卿相:指汉武帝时,魏千秋曾直言进谏,被封为丞相。
- 董生白头甘贱贫:指董仲舒曾以白衣之士的身份为汉武帝讲学,晚年仍保持清贫之身。
- 万言不如一言重:比喻言辞华丽但缺乏实际效果,不如一句简单有力的名言。
- 直弦曲钩安可论: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无法用常规方式衡量。
- 贾生何能善绛灌,任安徒事卫将军:指贾谊虽然才华横溢,但未能得到赏识;任安虽忠诚耿直,但最终却成为卫将军门下的谋士。
- 我令与子俱落魄:指我如今与你一样,都是落魄之人。
- 清淮大河见颜色:比喻世事沧桑,变化无常。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一系列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包括秦始皇、燕昭王、庄子、伯乐、伯牙、韩信、诸葛亮、董仲舒、汲黯、汉武帝、贾谊、张骞、司马迁等,以及楚国、齐国、赵国、魏国、卫国等国家。这些人物在诗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阶层,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
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和哀叹。他感叹燕昭王未能重用乐毅,庄子未能被楚王赏识,伯乐未能发现千里马,韩信未能建立功业,诸葛亮未能实现刘备的遗愿,贾谊未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张骞未能完成使命,司马迁未能留下佳作。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波折,也暗示了整个社会的兴衰成败。
诗人还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荣辱得失等哲理。例如,他对燕昭王的批评暗示了君主应善于用人,不能只看重外表而忽视内在品质;对庄子的评价则体现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些哲理的思考使得诗的内涵更为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衰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它也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