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筠窗尽日闲,儿童拾箨自裁冠。
楚因不是山中相,且伴烟霞老岁寒。
【注释】
筠窗:竹编的窗户,即竹帘。箨(tuò):竹笋的外壳,剥去后成筒状,有节。楚因:指屈原,字原长,战国时楚国诗人,以《离骚》著称。相:指宰相,这里指屈原。岁寒:指岁末,寒冬。
【赏析】
此诗写一位清贫的读书人自制竹皮冠,与儿童一同在山中采撷箬竹叶、竹笋壳来制作帽子,然后自取其冠,以示不慕荣利,甘守清贫。
第一句“睡起筠窗尽日闲”,写诗人一觉醒来,发现窗外已是一片翠竹,于是起床来到窗前,只见那翠竹郁郁葱葱,绿荫如盖,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句是全诗的总领,点明了一个清晨醒来后,诗人就到窗边看那片翠竹。
第二句“儿童拾箨自裁冠”,“竹”和“箨”(tuò)都指竹子的外皮,“箨”为竹之幼芽。箨是竹类植物脱去的笋壳,形状像斗笠,故称“箨帽”,又称“斗笠”。古人常把这种斗笠戴在头上,作为遮阳用的头巾。“箨”又作“箨冠”。这里的“竹”“箨”,指代的是竹皮冠。
第三句“楚因不是山中相,且伴烟霞老岁寒。”意思是说:屈原之所以不是山中宰相,是因为他不善于钻营取巧,而自己却要在这山里陪伴着那美丽的烟雾和晚霞,度过岁月的寒冷。这里的“楚因”指的是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曾担任过左徒等职,由于他直言进谏,遭谗被贬,后来流落至沅湘流域一带。这里所说的“不是山中相”,是指屈原不能像孔子那样,隐居在鲁国的深山之中;也是指屈原虽身居楚地,却没有得到重用。
第四句“且伴烟霞老岁寒”,意思是说:我只好伴着那烟雾、那霞光度过漫长的岁月了。这里的“且伴”是暂且陪伴的意思,“烟霞”是自然景色的代称,这里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山间美景。“岁寒”则是指冬天,暗指自己的年岁已经不小了。
这首诗写一个清贫读书人自制竹皮冠,与儿童一同在山中采撷箬竹叶、竹笋壳来制作帽子,然后自取其冠,以示不慕荣利,甘守清贫,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