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着破尚童年,文雅风流是皎然。
浮念尽销金磬外,沉香自爇玉兰边。
山云遮寺宜裁服,溪水当门好悟禅。
大笑一身六千里,久同师谢世间缘。
【注释】
袈裟:袈裟是出家人的衣服,这里指僧人的服饰。着破:穿着破烂。童年:指少年时期。文雅风流:指举止文雅有风度。皎然:唐代诗人,字清昼,号灵澈,今安徽宣城人。
【译文】
僧衣虽破旧但依然保持着少年的风采,文雅风流是皎然的本色。
把世俗的烦恼都抛到金磬之外去,沉香自燃在玉兰边。
山云遮掩了寺门,应该穿得更加合适;溪流挡在门前,应当悟透禅理。
大笑一身六千里,长久地与师傅谢绝世间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中侍者的形象。他虽然身处尘世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出世的心,对俗世的繁华名利看得很淡,对佛家的境界追求得也很深,因此才能“大笑一身六千里”而“久同师谢世间缘”,与师傅共享超脱世俗的宁静生活。诗中用物喻人,以物写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侍者的高雅不俗和洒脱从容。
诗的首联“袈裟着破尚童年,文雅风流是皎然。”就写出了其人虽穿着破旧的袈裟,但内心依旧保持着少年时的纯真和风度,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将侍者外在的破旧与内心的纯洁、朴素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侍者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诗的第三联“浮念尽销金磬外,沉香自爇玉兰边。”则进一步展现了侍者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里的“金磬”和“沉香”都是佛教中的象征性物品,分别代表着佛教的修行和智慧。侍者将那些世俗的烦恼都抛到了金磬之外,而沉香自燃在玉兰边,象征着他对佛法的追求和领悟已经达到了一种深深的境界。这里的“自爇”一词更是将侍者的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第四联“山云遮寺宜裁服,溪水当门好悟禅。”则描绘了侍者所处的环境和他所追求的禅意。这里的“山云遮寺”、“溪水当门”都给人一种静谧、幽远的感觉。侍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悟道,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这里的“悟禅”则表明了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和领悟已经到了一种深刻的境界。
诗的最后一联“大笑一身六千里,久同师谢世间缘。”则表现了侍者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这里的“一笑”和“一身六千里”都是对侍者豁达胸怀和潇洒人生的赞美,而“谢世间缘”则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整首诗通过侍者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