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墟今莫问,松柏已成围。
有穫鸡豚设,无乡黍肉微。
塞鸿当祭至,海燕背坛飞。
少长咸欢语,枌榆得共依。

【注释】

1.丘墟:指坟墓。

2.松柏已成围:用松柏围成坟墓。成,形成。围,围绕,包围。

3.有穫鸡豚设:收获了家畜来祭祀。穫(huò),收获。

4.无乡黍肉微:没有乡亲们献的祭品少。乡,家乡、故乡。黍肉,指黍米和猪肉一类的祭品。

5.塞鸿当祭至:塞鸿即将飞往南方过冬,所以祭品也准备得早一些。塞鸿,即候鸟。

6.海燕背坛飞:海燕将要离开祭坛飞向远方,所以祭品也准备得稍迟一些。

7.枌榆:树名,榆树。榆木坚硬,可做棺材。

8.得共依:得以共同栖息生长。得,能够;依,依靠、栖息。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写秋社的盛况,表现农村社会的安宁和农民生活的富足,以及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首联“秋社”二字点明了节令。诗人以“丘墟今莫问,松柏已成围”两句写秋社的情景。秋天是收割的季节,农民们忙于收获庄稼,自然无暇他顾,于是人们便将坟墓围了起来,为死者举行丧葬仪式。“丘墟今莫问”,意思是人们不再去关心那些坟墓了。这一句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丘墟”和“莫问”。 “丘墟”指坟墓。“丘墟今莫问”,就是说现在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坟墓了。“莫问”表明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既然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那么人们也就不去过多地关心它了。“成围”是指人们将坟墓围起来进行守墓或者祭拜的活动。“松柏已成围”,就是说人们已经将坟墓围起来,准备开始守墓或者祭拜活动了。

颔联“有穫鸡豚设”和“无乡黍肉微”是对前一句的具体描写。在秋社这一天,农民们收获了庄稼,有了食物,所以便将家禽家畜拿来进行祭拜。“有穫鸡豚设”,“有”字表明收获到了家禽家畜等祭品,说明农民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设”字则表明人们开始准备祭品了。至于祭拜活动是否隆重,则是由“无乡黍肉微”一句透露出来的。“无乡”表示人们并不特别讲究,而是随意地准备了少量的黍米和猪肉之类的祭品。“微”字则表明数量很少。这两句诗通过“有”与“无”的对比,写出了农民们生活富裕,丰衣足食的情况。

颈联“塞鸿当祭至”和“海燕背坛飞”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在古代,人们常常以候鸟作为祭品献给祖先或者神灵。塞鸿就是候鸟中的一类,因此塞鸿的到来就预示着祭祀活动的开始。塞鸿即将飞向南方过冬,所以人们的祭祀活动也准备得较早。“海燕背坛飞”,海燕将要离开祭坛飞向远方,所以人们的祭祀活动也准备得稍迟一些。“塞鸿”“海燕”两个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意象色彩,它们分别象征着北方和南方的地域,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少长咸欢语”和“得共依”则是全诗的收束。诗人通过对秋社这一节日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咸欢语”表明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少的人们都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得共依”则意味着他们可以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秋社这一节日的描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富足,以及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