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哀吟四悄然,茫茫身世暮云天。
闻潮始觉千层浪,见火方知一点船。
作赋久淹刘表地,封侯空想仲华年。
荒鸡若肯催残夜,定挽扶桑向日边。

江山哀吟四悄然

茫茫身世暮云天

闻潮始觉千层浪

见火方知一点船

作赋久淹刘表地,封侯空想仲华年。

荒鸡若肯催残夜,定挽扶桑向日边。

这首诗是明代清初著名诗人何巩道所作的《舟次三山渡口》。全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下面将逐句释义并赏析这首诗。

“江山哀吟四悄然”。在这里,“江山”指代广阔的祖国大地,而“哀吟”则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哀叹。“四悄然”形容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静,反映出诗人在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时,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茫茫身世暮云天”。这里的“茫茫”描绘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迷茫的心情。“暮云天”则暗示着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暗喻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种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紧迫感。

第三句,“闻潮始觉千层浪”。这句诗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听到潮水涌动的声音后,才意识到大海的浩瀚与力量。“千层浪”进一步强调了潮水的壮观景象,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对大自然威力的敬畏。

第四句,“见火方知一点船”。这里的“火”象征着光明、希望。当诗人看到火光时,突然明白自己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点船”则比喻自己的渺小与脆弱,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所感受到的无力与挫败。

第五句,“作赋久淹刘表地”。这里提到的“刘表”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其才华与政治抱负著称。“作赋”意味着长时间的创作,而“淹”则表示停滞不前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长时间无法实现志向的无奈和沮丧。

“封侯空想仲华年”。这里的“仲华年”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名臣介子推,其一生忠诚于国家,却未能得到封侯。诗人用这一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虽然渴望建功立业,但始终未能如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古代忠臣的敬仰和自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结句“荒鸡若肯催残夜,定挽扶桑向日边”,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荒鸡”这一意象来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希望借助“荒鸡”的力量,让时光倒流,逆转乾坤,恢复和平与繁荣。“扶桑”则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树,代表着希望和新生。诗人通过这样的结尾,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

《舟次三山渡口》是一首充满深刻哲理和艺术美感的作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人在国家兴衰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