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散空林雨自收,寻僧尽日上西楼。
栖心对佛难成寐,傲骨临风易感秋。
贝叶经霜翻讲席,砧声随月过城头。
几回欲把吴钩舞,侧耳荒鸡四五筹。
【注释】
宿:过夜。贝叶经(音bèi jié jīng):梵文Buddhist经典的一种,用贝叶装订成册。经卷。讲席:佛家讲道的地方。砧声:捣衣时发出的声响。吴钩:剑名。
赏析:
《秋日宿僧舍》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描写了秋日里作者在寺庙中度过的一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佛法的向往之情。
首联“雾散空林雨自收,寻僧尽日上西楼。”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景象。雾气散去后,空灵的树林沐浴在秋雨中,雨声逐渐消失,而诗人则开始在寺庙中寻找僧人。他整日都在楼上徘徊,寻找着心中的安宁。
颔联“栖心对佛难成寐,傲骨临风易感秋。”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虽然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但依然难以入睡,因为内心深处仍然充满了迷茫和不安。他的傲骨使得他在面对秋风时容易感到伤感,这可能是因为秋风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颈联“贝叶经霜翻讲席,砧声随月过城头。”则是对诗歌主题的具体展开。贝叶经被翻动讲席,意味着佛经的智慧已经传播到了每一个角落。而砧声伴随着月光穿过城头,则传达出了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
尾联“几回欲把吴钩舞,侧耳荒鸡四五筹。”则是诗人情感爆发的表现。他想要挥舞手中的吴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然而,当他侧耳倾听那四更时分的荒鸡啼声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寺庙的画面,通过诗人与佛法、自然、人生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邃性。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使人不禁感叹诗人的高深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