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赤阑干十二时,骨棱棱为性耽诗。
境将似梦风吹磬,心欲成灰月到池。
谷答瀑声猿共听,水呈蓑影鹤相疑。
不须更向君平卜,半世穷通早自知。

【解析】

此为一首七绝,是写自己的性情和志趣。首联“倚赤阑干十二时,骨棱棱为性耽诗”,意思是在十二个时辰里,我都倚靠在栏杆上,为的是耽读诗歌;颈联“境将似梦风吹磬,心欲成灰月到池”意思是:境界好像梦境一般飘忽不定,就像风吹的磬声,我的心想要化为灰烬,就像月亮落入水中。尾联“谷答瀑声猿共听,水呈蓑影鹤相疑”意思是:山谷间的瀑布声和猿猴的叫声相互应答,水面上映出的蓑衣的影子和白鹤相互猜疑。最后两句是说自己不需要向君平那样占卜命运,自己早就知道一生穷或通的命运。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远,含蓄蕴藉,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点评】

这是一篇古诗鉴赏题。鉴赏古代诗歌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诗歌本身的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中,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另外还要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最后再联系全诗内容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自赠”即《酬张少府》的别称,是诗人晚年的作品。《酬张少府》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35—742)。当时诗人正遭受政治打击,被贬谪到边荒之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道的不公和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一句“倚赤阑干十二时”是说:在十二个时辰里,我都倚靠在栏杆上,为的是耽读诗歌。“倚栏干”,指诗人在长满苔藓的小楼上久久徘徊,以观景兴怀。诗人登上这座小楼,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斜,余辉射入窗棂,把小楼照得一片通红。这景色很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好。他想到自己已远离京城,来到偏远的边地,而朝廷的小人还在千方百计诽谤他、陷害他,使他不得安宁,心中不免涌起阵阵哀伤和愤懑,于是便久久地站在栏干前眺望着远方。

第二句“骨棱棱为性耽诗”则是说:他的骨头像山石一样坚硬,性情喜欢吟诗作赋。“为性耽诗”,意即喜爱诗赋,酷爱吟诗。“骨棱棱”,“山石”比喻人的坚毅刚强的性格。

第三句“境将似梦风吹磬”意思是:境界好像梦境一般飘忽不定,就像风吹的磬声。“境将”,形容景物变幻不定。“似梦”是指景物的变化,如同梦境一般。“风”在这里指微风,它轻轻地吹动着,吹动了磬声。磬声随风而动,好像在飘荡着一般。磬是一种乐器,用玉或者石制成的,形状像圆柱形的石头。磬的声音清脆悠扬,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境”在这里指的是心境。“境将似梦”,是说心境好像在做梦一样。“似梦”是指心境的变化。

第四句“心欲成灰月到池”意思是:我的心仿佛已经变成了灰烬,但是月亮仍然会到池塘里去。“心欲成灰”,是说诗人的心情已经十分沮丧了。“月到池”是说月明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池塘里。“池”这里指的是池塘。

第五句“谷答瀑声猿共听”,意思是:山谷间传来的瀑布声音和猿猴的叫声相互呼应着。“谷答”指的是山谷间的声音。“猿共听”是说猿猴们在一起聆听着。“涧”是溪流,“涧瀑”,即山涧飞瀑。瀑布从高处落下,溅起的水花飞溅四散,形成了一道白色的气流。这种白色的气流和山涧中发出的回声互相呼应着,就像是在对话着。

第六句“水呈蓑影鹤相疑”意思是:水面上映出的渔人的蓑衣影子和白鹤相互猜疑着。“水呈蓑影”,是说水面上的倒影。“蓑影”,是说水上行船的渔人的蓑衣在水中形成的倒影。“鹤相疑”,是说白鹤相互猜疑着。“鹤”,是鸟的一种,生活在沼泽地带,羽毛洁白,善鸣。

最后一句“不须更向君平卜,半世穷通早自知”意思是:用不着再去向管仲卜卦询问我的一生穷与通,我早已知道了自己的一生穷与通。“君平”,指的是东汉时的方士严君平。《史记·日者列传》:“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人闻其能皆至焉。”据载,严君平善于卜筮,人们都很尊敬他,都愿意听他算卦。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山水之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借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大自然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远,含蓄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