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水蔚如蓝,渐向西山挹紫岚。
从此衣冠常共北,未知踪迹几时南。
年华自叹今过五,出处终怀不可三。
只似暂来探石鼓,敢希人世誉潭潭。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写与友人分别之际的依依不舍之情。首联描写了离别前的景物,渲染气氛;颔联写别离后的思念之苦,颈联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忧虑,尾联抒发了对未来的希望。此诗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语言凝炼含蓄,委婉动人,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
【答案】
注释:
将入都(将要前往京都)
桑干河水蔚如蓝,渐向西山挹紫岚。
从此衣冠(穿着朝廷官员服装的人)常共北,未知踪迹几时南。
年华自叹今过五(感叹自己已经过了五十岁了)
出处终怀不可三(始终怀念不能实现的“三”字,这里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只似暂来探石鼓,敢希人世誉潭潭(我好像只是临时来到这石鼓上探寻一下,不敢追求世间的美名)。
赏析:
这是一幅送别图。诗题《将入都》,可见是在送行之时。首联写离别前的景物,渲染气氛;颔联写别离后的思念之苦,颈联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忧虑,尾联抒发了对未来的希望。全诗以“桑干河”“紫岚”“紫”字暗合题目,点明送别之地,同时“渐向西山挹紫岚”一句又点明了送别之人的身份。
“从此”一语,道出了作者送别的缘由。从诗题看,诗人在长安做官已久,此次离开长安去洛阳,是因为妻子要去那里探望父亲。长安和洛阳相距不远,但路途迢遥,因此不得不远送妻子。
第二句用夸张手法写黄河水流的浩荡,表现了送别时的悲愁情绪。“紫”字既写出了紫岩山的山色,也暗示了友人的官职。紫岩山地处江南一带,山色秀丽迷人,而友人却要远赴北方,所以诗人不禁生出依依惜别之情。
“从此”二句是说,从此之后,友人就要到北方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第三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担心。“不知踪迹几时回”,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踪”字表明诗人担心自己的仕途前途不顺利。这句中的两个“几时”连用,加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忧虑。
第四句是对友人的期望。诗人期望友人不要像那些追逐名利之徒一样,一生奔波劳碌,不得安宁。这里的“三公”,指的是古代的三个最高官职。“终身慕巢由”,意思是一生仰慕巢父、许由这样的隐士。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只似暂来探石鼓”,意思是说,你这次来洛阳只是暂时来的,就像来洛阳前曾“暂来”过一样。“敢希人世誉”的意思是说,我不敢奢求人间的美名。“石鼓”是古代的一种鼓,上面刻有铭文,可以敲击发出悦耳的声音。“潭潭”形容声音清脆悠扬。这里诗人用“敢希人世誉”来表示自己对名利淡薄的态度。
此诗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语言凝炼含蓄,委婉动人,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