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晏岁见孤鸿,疋马萧萧趁朔风。
浅薄岂堪当路荐,光华难与故人同。
微茫远见卢沟树,缥缈遥闻魏阙钟。
无补涓埃贫病久,偏承雨露羡群公。
【解析】
此诗为作者送友归京所作。前四句写友人回京,自己则留在南京;后八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首联“秦淮晏岁见孤鸿”,点明时地与节候。“秦淮”为金陵古称,诗人寓居于此,故称“晏岁”。此时已是深秋,正是鸿雁南飞的季节,而诗人所见,却只有那孤单的鸿雁在空中盘旋。诗人用“见孤鸿”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景象,暗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疋马萧萧趁朔风”,点明了时间,并借“疋马”形象写出了友人匆匆归去的情景。“朔风”指北方寒风。诗人用“萧萧”一词来表现马蹄声,又用“趁”字来表现其匆忙之状和急于赶路的心情。这两句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
颔联“浅薄岂堪当路荐,光华难与故人同”,是说自己的才能微浅,不足以担任国事,而自己的才略光辉,也难以在朝廷之上同旧日好友相媲美。这是对自身才学的一种自嘲。
颈联“微茫远见卢沟树,缥缈遥闻魏阙钟”,描写诗人目击的景致,表达了他对朋友远去的无限眷恋。诗人站在江边,远望卢沟桥边的树木,只见它们在雾霭中隐隐绰绰,若隐若现;耳畔传来的是远处传来的魏阙钟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到的景物描写,又是他内心所想、所感的自然流露。从“微茫”到“缥缈”,可见景色之朦胧迷离;从“远见”到“遥闻”,可见声音之渺远绵长。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得全诗显得更为生动传神。
尾联“无补涓埃贫病久,偏承雨露羡群公”,“涓埃”是微小的尘埃,喻指微末的贡献;“雨露”指恩泽,喻指皇帝对自己的恩赐。这两句是说,自己长期处在贫困病弱之中,不能有所作为,而皇上却常常给予自己恩宠和赏赐,使臣子们羡慕不已,这是多么令人感激的事情啊!这里,诗人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政治相对比,从而表现出自己对朝廷恩泽的感激之情。尾联两句,既是诗人对朝廷恩典的自我表白,也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谦之词。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倪主事还北京”,是送别之作。首联写景,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景象图,“孤鸿”是秋天的象征,“萧萧”是马蹄声的拟声词。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感。颔联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不满和无奈之情。尾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咏史抒怀,抒发了对于朝廷恩泽的感激之情。
全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