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本冲素,瑶琴何静渊。层轩久绝俗士迹,绿绮自上朱丝弦。
初弹徵调声古淡,泽国苇寒鸣旅雁。再弹宫音如逆泉,冰盘乱走珠玑圆。
斯须改调羽仍角,洒洒明珠相续落。秋冷潇湘见断云,春和鸾凤鸣阿阁。
吾闻伯牙昔善琴,后来不复传遗音。如何到处听者少,悠悠山水空高深。
银筝锦瑟人同喜,流荡娃淫悦俗耳。卫国谁知击磬心,齐门孰识吹竽耻。
三尺焦桐只独怡,希声大雅世岂知。但令妙解徽弦趣,不必黄金铸子期。
【注释】
①“琴清轩”:诗人自号。②“野客本冲素”,指自己本性清高,不与世俗为伍。冲,冲和,清高。③“瑶琴何静渊”,形容琴声深沉、幽远。④“层轩久绝俗士迹”,言其居所久无人迹,已与世隔绝。⑤“绿绮自上朱丝弦”,以琴的音色与丝弦的音调相衬,形容琴音优美动听。⑥“初弹徵调声古淡”,指弹起徵调(古代乐调之一)时,声音悠扬而古朴。⑦“泽国苇寒鸣旅雁”,在泽国(水边)听到芦苇中传来的雁叫声。⑧“再弹宫音如逆泉”,指弹奏宫调时,如同泉水从高山上流到低处一般,形容琴音激越。⑨“冰盘乱走珠玑圆”,形容琴声如冰盘上的珍珠玉器一样玲珑剔透。⑩“斯须改调羽仍角”,不久又换成羽调(古代五音之一)和角调(古代六音之一)。⑪“洒洒明珠相续落”,形容琴声像天上的明珠纷纷落下,连绵不断。⑫“秋冷潇湘见断云”,指秋天的景色清冷凄凉,仿佛看到了潇湘一带的残云断雾。⑬“春和鸾凤鸣阿阁”,春天的景色和谐美好,好像听到鸾鸟在阿阁(即楼台)上鸣叫。⑭“吾闻伯牙昔善琴”,据传古代琴师伯牙擅长弹琴,后来再也听不到他弹琴的声音了。⑮“如何到处听者少,悠悠山水空高深”,伯牙的琴艺高超,但世上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很少,只有那悠悠的山水依旧高耸入云。⑯“银筝锦瑟人同喜”,指用金银装饰的筝和锦绣制作的瑟,都是人们喜欢的乐器。⑰“流荡娃淫悦俗耳”,指那些庸俗的人听了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会感到高兴甚至沉迷其中。⑱“卫国谁知击磬心”,指卫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今河南鹤壁市)的国君们不知道击磬(古乐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⑲“齐门孰识吹竽耻”,指齐国(周代诸侯国名)的官员听了《南风》曲后感到羞愧,因为这首乐曲是表现齐宣王宴饮时的奢靡之风。⑳“三尺焦桐只独怡”,指用三尺长的桐木做的琴,只有自己才能感到它的乐趣。㉑“希声大雅世岂知”,指这种美妙的琴声是高雅的,世上很少有人知道。㉒“但令妙解徽弦趣,不必黄金铸子期”,只要能够领会琴音中的微妙之处,就不必要求像伯牙和钟子期那样通过黄金来证明他们的友谊。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怀兼咏物抒志的杂言古诗。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次四句咏物,最后两句抒情,层次分明。前四句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及周围的自然景色。诗人居住在山野之间,远离尘嚣,所以没有俗士的足迹;琴音清纯幽远,就像高山流水一样令人陶醉。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秋风萧瑟,湖边的苇丛里传来了哀伤的旅雁之歌;严冬腊月,冰雪覆盖,晶莹透明的珠玉在寒风中飘落。然后诗人又换了一个调子:春暖花开之时,美丽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发出悦耳的鸣叫声;夏天雷雨过后,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最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虽然伯牙的琴声已经失传,但是琴音依然流传着;即使没有人听懂琴声,也不应该用黄金来证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