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绣帐垂兰堂,缃帘摇月虾须光。
象床尘污凌波袜,云鬓钗横金凤皇。
杓栏深锁鸳鸯窟,翠被生寒愁兀兀。
玉奴夜捣红守宫,春风染透桃花骨。
蜡灯悬影碧窗纱,青丝嘶骑不归家。
琵琶拨尽相思曲,杨柳栊门啼乳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之一。诗的内容描绘了一位闺中女子在深夜听到丈夫出征的消息后,独自在房中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景。
首句“葳蕤绣帐垂兰堂”,描绘了闺中女子居住的环境。葳蕤,即茂盛的意思,形容绣帐华丽而繁盛;兰堂,指用兰花装饰的厅堂,此处借代女子的居室。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华丽的女子闺房图,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第二句“缃帘摇月虾须光”,描述了女子卧室中的窗帘。缃帘,即浅黄色的帘子,这里用来形容女子房间的颜色;虾须光,指细长如虾须般的窗帘轻轻摇曳着,映衬出月光下的宁静。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卧室的细节,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第三句“象床尘污凌波袜,云鬓钗横金凤皇”,描写了女子卧室中的物品。象牙床,即用象牙雕刻的床,这里指女子的床;凌波袜,指轻盈的丝质袜,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步态轻盈;金凤皇,指金凤凰形状的首饰,这里指的是女子头上的发饰。这句话展现了女子房间内的陈设,以及她那轻盈美丽的身姿。
第四句“杓栏深锁鸳鸯窟,翠被生寒愁兀兀”,描写了女子卧室中的鸳鸯枕。杓栏,即有雕刻的栏杆;鸳鸯窟,指鸳鸯形状的枕头;翠被,指绿色的被子。这句话描绘了女子卧室中的摆设,以及她那因思念而显得孤寂、冷清的神情。
第五句“玉奴夜捣红守宫,春风染透桃花骨”,描绘了女子夜间的动作。玉奴,即女子的昵称;红守宫,指红色的守宫砂,这里可能是指女子身上的红色印记;桃花骨,指女子脸上的桃花色皮肤,这里指女子的脸颊。这句话描绘了女子夜间的动作,以及她因思念而产生的孤独感。
第六句“蜡灯悬影碧窗纱,青丝嘶骑不归家”,描写了女子家中的情景。蜡灯,即蜡烛;碧窗纱,指绿色的窗户纸;青丝嘶骑,指女子的丈夫骑着马外出,留下一匹青丝马。这句话描绘了女子家中的情景,以及她丈夫外出未归的事实,增添了几分哀怨之情。
第七句“琵琶拨尽相思曲,杨柳栊门啼乳鸦”,描绘了女子在家中弹琵琶的场景。琵琶,即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相思曲,指表达思念之情的歌曲;杨柳栊门,指杨柳树丛的门扉;啼乳鸦,指乌鸦叫声。这句话描绘了女子在家中弹琵琶的场景,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闺中女子的形象,展现了她内心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细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