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几时开,妆成倚镜台。
不须嗔窃药,本是月中来。
丹灶几时开,妆成倚镜台。
不须嗔窃药,本是月中来。
译文:
想象着那丹灶何时能够打开,我化妆完毕靠在镜台上。
你无需生气,因为那些药并非从我这里偷来的,而是来自月亮的馈赠。
赏析:
这首诗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了一种超现实的幻想场景。首先,诗人通过对丹灶的描述,引出了对化妆品和化妆技巧的描绘,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接着,通过“妆成倚镜台”这一动作,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我形象的重视。
诗的后半部分突然转变了话题,诗人用“不须嗔窃药”,以及“本是月中来”这样意味深长的话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里的“月中来”不仅象征着美丽和纯洁,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某种独特看法。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并不是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源自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中,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追求真正的自我。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珍惜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李攀龙卓越的创作才华,更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