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系缆有馀辉,入寺登登曲径微。
孤塔白云平鸟背,疏林黄叶映僧衣。
临池吊剑寒泉在,扪石寻题古刻稀。
便欲留诗补三过,眼花灯影不成挥。

【解析】

“三宿”:在佛经里,“宿”,指一次住宿;“三”是虚数。表示多次、再三的意思。所以“三宿”就是一再地住下。这里指作者一再登虎丘。

“夕阳系缆有馀辉”:夕阳西下,把船缆系在岸边,余晖映着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美丽。

“入寺登登曲径微”:进入寺庙,沿着曲折的小路,漫步而行,只见路两旁树木繁茂,枝叶葱茏,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孤塔白云平鸟背”:一座孤立的古塔耸人云端,在白云之上,它好像鸟儿的背脊一样。

“疏林黄叶映僧衣”:稀疏的树林里,黄色的树叶映衬着僧人的衣服,显得格外醒目。

“临池吊剑寒泉在”:面对着清泠冷泉,诗人想象着当年越王勾践曾在此洗剑的故事。越王勾践战败后逃到吴国,被夫差囚禁起来,他在石头山上用剑自尽前曾在这水边磨砺过宝剑。

“扪石寻题古刻稀”:摸遍石头寻找古人刻下的诗句,但所剩无几。

“便欲留诗补三过”:我想留下一首诗来弥补自己三次登虎丘时所犯的错误。

“眼花灯影不成挥”:由于眼睛花了,灯影晃动,我连挥笔都感到吃力,无法将诗句写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览虎丘景色的五言律诗。开头两句,点明游览虎丘的时间和环境,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描绘了虎丘山色,写出了虎丘的秀美景色。“孤塔”、“白云”、“疏林”都是虎丘的特点,而其中以“孤塔”最为突出。虎丘上的虎丘塔,是苏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虎丘的标志性建筑,它屹立在虎丘的山顶之巅,俯瞰着虎丘的一切景致。虎丘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孤塔”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虎丘的高峻陡峭的地势,也体现了虎丘的古老和沧桑感。同时,它也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基础。

作者又描绘了虎丘的自然景色。“孤塔”之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这片树林,仿佛是虎丘的绿色心脏,为整个虎丘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这绿色的树林之间,又有一片黄色的落叶。这些黄叶,仿佛是大自然的点缀物,给这片绿色的树林增添了一份生动和活泼。

“孤塔”之上,是一片蓝天白云。这里的“孤塔”,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建筑物,而是成为了整个自然景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不仅为整个虎丘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虎丘的壮丽和宏伟。

作者又描绘了虎丘的水景。“临池吊剑寒泉在”,这里的“池”指的是虎丘脚下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景。而“吊剑”则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暗示着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曾经在这里吟咏、畅饮、挥毫泼墨。这种情景,仿佛让人回到了过去的历史长河之中。

“扪石寻题古刻稀”一句,描绘了虎丘上石壁刻文的景象。这些石壁上的刻文,记录着虎丘的历史和变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刻文已经被风化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了。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更迭。

“便欲留诗补三过”一句,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自己的诗句来弥补自己三次登虎丘时所犯的错误的决心。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忏悔,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眼花灯影不成挥”一句,描绘了作者当时的状况。由于眼睛花了,灯影晃动,他连挥笔都感到吃力,无法将诗句写下来。这也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通过描绘虎丘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虎丘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通过对虎丘的描述,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