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溪头月色纤,老僧相见且和南。
算春已及一百五,问老今惭七十三。
桑户日长蚕足食,竹堂风暖燕交谈。
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
昨夜溪头月色纤,老僧相见且和南。
算春已及一百五,问老今惭七十三。
桑户日长蚕足食,竹堂风暖燕交谈。
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
注释:昨晚,指昨天晚上,溪头即溪边的山头。纤,细。和南,即“和南僧”,指和南禅师。
算春已及一百五,问老今惭七十三。
算,推算、估计。已及,达到。问老,指询问年岁。今惭,惭愧、懊悔。
桑户,指桑树做成的门户,这里代指隐居之所。蚕足食,指养蚕的人在蚕丝吐完之后,将茧放在桑树的枝条上让它自然干燥后取下来。竹堂,指竹子做的房屋、居室。风暖,指温暖如风。
茶粗酒浊无清供,奇石铜盘也自堪。
茶粗酒浊,形容饮茶饮酒的味道不好。清供,指清淡的供品、祭品。奇石,指奇特的石头。铜盘,古代的一种青铜器皿,用其装水或食物。也自堪,也足够了。
赏析:
这首《和錤古田韵》,是诗人于某年某月在某地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和尚对饮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之情。
一开篇便点明时间是“昨晚”,地点是在溪边的山头。诗人在这里与和尚相遇,便开始喝酒聊天。这里的“和南”是指和尚的名字或者是他的法号。
诗人计算了一下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而自己的年龄已经到了七十三岁。这不禁让诗人感到有些羞愧和后悔。
诗人又描述了自己隐居的生活。这里,他用“桑户”和“竹堂”来代表他的隐居之所。在温暖的春风中,养蚕的人把茧挂在树枝上晾干,这就是“桑户日长蚕足食”。而在冬日里,人们则在竹屋里享受着温暖。
诗人又开始喝酒了。他喝的是粗茶和浊酒,但他觉得这些都足够了。这里的“茶粗酒浊”就是形容这些饮品的味道不好。
诗人又想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他看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和一个铜盘子。他认为这些物品都足以让自己度过余生。
这首诗虽然只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个场景,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