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之世此心藏,万事熙熙不著忙。
乡认当时非姓郑,人疑叔度误呼黄。
诗供宾客三千竹,衣荫儿孙八百桑。
宅相爱谈吾耳熟,固知贤者寿能长。

【注释】

葛天:传说中尧舜时代,百姓生活安宁,天下太平。心藏:内心宁静,不外驰。熙熙:和乐、欢乐的样子。非姓郑:并非因为郑氏。叔度:汉初人叔孙通曾任秦朝博士,汉朝建立后改名通,为刘邦制定礼仪制度,被尊为太中大夫。误呼黄:误认为其姓黄。竹:指宾客众多,言有三千宾客之盛。八百桑:衣荫儿孙,言有八百子孙之繁盛。宅相爱谈:家风淳朴,和睦相处。吾耳熟:我耳熟能详,意谓我熟悉他们的家风。贤者:贤明之人,这里指赵惟章。长:寿命长。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时诗人年五十四岁(据《全唐诗》卷六九○)。诗中追忆了唐初名相赵充国治蜀的政绩,赞扬了他的政绩卓著与清正廉洁,并抒发了他对赵充国的敬慕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对仗工稳,是一首咏史佳篇。

“葛天之世此心藏”二句,追忆赵充国在蜀地的政绩。“葛天”,远古时代。《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昔葛天氏有臣曰伯堪,昆台夏之时有乱,伯堪授之柄而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嘉绩至大矣,而曰:‘余恐及鬼犹为祟。’”此处借以喻指赵充国。“万事熙熙不著忙”,是说在赵充国治理下的蜀地,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乱和灾祸,一切都很和谐,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着急处理。这是对赵充国政绩的最好评价。

接下来两句,写人们对赵充国的评价。“乡认当时非姓郑,人疑叔度误呼黄。”意思是说,在人们心目中,赵充国并不是姓郑的人,而是姓刘的人。“叔度”即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名士黄宪。黄宪字季成,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人,少与诸葛亮友善,曾游学荆州、南阳等地。建安末年避乱江东,隐居会稽。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派他出使吴国,拜侍中祭酒,后因疾病辞官。建安二十二年(217),孙权去世,黄宪归隐会稽。建安末年,黄宪从会稽返回家乡,途经九江郡,太守邓遗请他到郡内做官,他推辞了,并写下《为乐梁王造》一文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黄宪为人正直,善于交游。他在《赠从兄陵阳君书》里说:“夫居世有道则容色若愚;失路则文采若武。”又说:“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可见,黄宪是一位具有较高修养的人。因此,人们便认为他误称赵充国为叔度。

“诗供宾客三千竹”,意谓赵充国的诗歌作品多得可以用竹子来供应宾客。“衣荫儿孙八百桑”,意谓赵充国的子孙繁衍得很多,可以遮蔽八百余棵桑树。这两句是说赵充国治蜀之后,不仅政绩显著,而且家庭和睦,子孙兴旺。

“宅相爱谈吾耳熟,固知贤者寿能长”,是说赵充国治蜀以后,他的家风淳朴和谐,人们相互谈论都很熟识,由此可知,像赵充国这样的贤明之人,他的寿命一定会很长。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结构严谨。作者通过追忆赵充国治蜀的业绩,赞扬了他的政绩卓著与清正廉洁,并抒发了自己对他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