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逢孺子,挟策此相邀。
所以邳城下,今存坠履桥。
灵奇伤往事,契合想前朝。
濉水东流去,英雄恨未销。
【注释】
圯:桥名。邳:县名,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灵奇:指汉高祖刘邦(即“沛公”)。契合:指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那次会面。濉水:指泗水,流经沛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沛县时,看到圯上老人和孺子相邀的往事而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的诗作。
前四句写圯上老人和孺子相遇的情节,这是刘邦被项羽所逼,在沛县东面的丰邑中藏身避难时的情景。后两句写刘邦与项羽的这段往事,以及刘邦对这段往事的感受。刘邦被项羽所逼,仓皇出沛城,逃往丰邑,这时沛城已为项羽所有,刘邦处境十分险恶。但刘邦并没有屈服于项羽的压力之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老人的帮助,得以脱险。刘邦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不忘恩人,特地派使者到圯上拜访这位老人。老人欣然出迎,表示欢迎刘邦来此拜访。刘邦感激老人当年的帮助和对自己的关照,因此特派使者向老人致歉并感谢他的盛情招待。这两件事虽都是小事,但都表明了刘邦的仁义之心,显示了他作为英雄的气度和胸怀。
第三联写诗人来到圯上,看到老人和孺子的相邀之状,不禁感慨万分。刘邦当年曾在这里与项羽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贵族子弟。由于遭到项羽的迫害被迫逃亡到沛县。为了摆脱危险,他只得躲藏在丰邑中。当时丰邑的县令想杀他,幸得一位老人出面相助,才得以脱身。老人见他年轻有为,于是主动提出要和他一起到圯上相邀。刘邦听从了老人的建议,两人一起到圯上相邀,希望借助老人的影响力,以摆脱当前的困境。然而,他们并没有料到,不久之后刘邦将取代项羽,成为一方霸主。如今他们虽然又在一起,但刘邦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那位老人却默默无闻地隐居在此。这种变化让刘邦感到十分感慨。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受过老人的救命之恩,如今却无法报答老人的深情厚意。他不禁感叹:“所以邳城下,今存坠履桥。”原来老人曾经住过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邳城下,那里还保留着一座名叫“坠履桥”的古桥,见证了他们的那段往事。然而,如今这个古桥早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这座空荡荡的桥梁。这让刘邦感到无比惋惜和遗憾。
第四联写刘邦回忆起自己与项羽的那段往事,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项羽的怨恨之情。当刘邦在沛城下躲藏时,项羽正在攻打这座城市。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杀,不得不离开沛城,逃往丰邑。然而,就在他即将到达丰邑时,项羽突然率军包围了沛城。刘邦被迫投降,并被项羽封为“沛公”。然而,刘邦并不满足于此,他时刻想着如何能够夺回自己的领地。于是项羽便将他贬为“汉王”,让他驻守在蜀汉地区。这一决定无疑是针对刘邦而言的,也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和打击。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迟早会战胜项羽。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与他作对,使他屡遭挫折。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项羽被消灭。刘邦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但他也深知项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因此当他回到丰邑时,他特意派人去看望那位老人,向他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感激之情。然而老人却已经去世了。这让刘邦感到无比悲痛和失落。
末联写诗人站在圯上,眺望远去的濉河水流,心中充满了对英雄项羽的思念与不满。濉水向东流淌而去,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回头。而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们却都已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只留下了后人无尽的回忆与感慨。而刘邦则站在圯上,望着眼前的濉水东流不息,思绪万千。他回想起自己当年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那场较量,那时他虽然受到了一些屈辱,但也赢得了胜利和尊严。如今岁月已经过去了许多年,那些旧日的英雄豪杰们也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历史却仍在不断上演着新的篇章,而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诗句来缅怀那些逝去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