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堪成小致,乍入即淹留。
始识萧清趣,难从耳目求。
稍嫌池尚涸,添以竹能幽。
偶与闲僧约,迟余月一游。
诗句:
尽堪成小致,乍入即淹留。 始识萧清趣,难从耳目求。
译文:
在这座清幽的寺庙中,我们尽情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和美景。初入其中,就被这深藏的雅趣所吸引,难以通过眼睛或耳朵去完全捕捉和理解这一切。
注释:
- 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诗文和书法闻名于世。
- 东坡井:苏轼曾为当地居民挖掘过一口井,因他的名声而闻名。
- 清源庵: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环境幽静,是李之世等人游览之地。
- 萧清趣:指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美景的内心感受。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之世与友人游览清源庵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尽堪成小致”、“乍入即淹留”等词句,展现了清源庵的小巧精致以及初遇时的震撼和留恋。接着,“始识萧清趣,难从耳目求”两句则深化了对自然之美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谐与超然物外的感悟。此外,诗中的“稍嫌池尚涸,添以竹能幽”,通过对比与细节描写,增添了诗意,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微妙变化的感受力。
评析: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之世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摹,诗人传达出了对于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始识萧清趣,难从耳目求”,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游历名山大川,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李之世作为当时的文人之一,其诗作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