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殊方胜,其谁共讨探。
鼠应穷技五,狙亦赋朝三。
归梦潮来去,离踪海北南。
还将天外信,遥寄榻边谈。
【注释】
1.次:第二次。何人:指何人,指谁。止:只。见怀:即见怀想。
2.殊方:殊异的地方,指远方。胜:胜地,好地方。
3.鼠应:老鼠的应答。五:五行,指方位和时间。
4.狙亦:猕猴(也作狙)的应答。赋朝三:猕猴早晨啼三次。
5.归梦:归家之梦。潮:潮水,借以代指家乡。来去:往来,比喻思乡之情。
6.离踪:离别之后踪迹,指远离故乡之人的行踪。海北:大海之北边,指遥远的他乡。南:南边,指故土。
7.天外信:天上的信使。天外:指天宫,神话中天宫有飞鸟传递信息。
8.遥寄榻边谈(zhù bīn tán):在床榻旁边谈论。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第二次出蜀后所作,时在成都。
首联“即有殊方胜,其谁共讨探”,说既然有这样美妙的地方,又有谁能一起探讨呢?“殊方”即异域,指四川以外的地区;“胜”指美好、优美。诗人在四川期间,曾游遍了成都周边的名山大川,如峨眉、青城诸山,岷江、金沙江、大渡河的源头以及乐山大佛等名胜古迹,对四川风光赞不绝口。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到的是四川以外还有更为美丽的地方值得一游。所以诗人提出疑问:“其谁共讨探?”这里的“其谁”即“孰可”,意为“还有谁能”。意思是问还有谁能和我一起去探索这更美好的胜地呢?诗人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他对这次出蜀的向往之情。
颔联“鼠应穷技五,狙亦赋朝三”,写老鼠和猕猴的应答。这里运用典故。据《晋书·张华传》载,汉景帝年间,有人献会稽铜镜一枚,上铸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池餐明月”的句子,于是人们便将这面镜子称为“照子”。传说中,这面照子能照见人的容颜变化。因此古人常用“照子”喻指镜或鉴。“鼠应”,指老鼠的应答。相传老鼠能够通灵,能呼召鬼神;“穷技五”指老鼠能呼来五只神鼠助威,所以称“穷技”。而“狙亦”指的是猕猴的应答。《列仙传》记载,西王母宴请八仙于瑶台之上。这时,一只小猴子跳到窗前,指着月亮说:“月中有人。”西王母问是谁,小猴子说:“我是黄鹄,因为偷吃了羿(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射手之一)的弓,被射下凡间,投生为猕猴。”这里“赋”是“报”,“朝三”指早晨三次报告。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官场的厌倦。这一联通过动物的应答表现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热望,但同时透露了一种无奈的情绪。
颈联“归梦潮来去”,写思乡之梦随潮起潮落。诗人在成都期间,与友人相知甚深,感情融洽。然而诗人心中仍有故土之思,所以每当夜半时分,他便梦见家乡的景象,而梦中的家乡又随着江水潮起潮落。这里“潮来去”既写出潮水的起伏不定,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起伏不定。尾联“离踪海北南”,写远行之志。诗人虽身在成都,但心却远在海北南边的家乡。尾联中的“海北南”既表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也表达了他对于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对动物、梦境以及江水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理想以及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