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是前朝释慧远,重来再现比邱身。
扫除文字还留偈,了断因缘只剩贫。
莲社几年参讲席,曹溪初渡悟迷津。
尘劳扰扰无闲韵,竹院逢师不厌颦。
赠匡云上人
莫是前朝释慧远,重来再现比邱身。
扫除文字还留偈,了断因缘只剩贫。
莲社几年参讲席,曹溪初渡悟迷津。
尘劳扰扰无闲韵,竹院逢师不厌颦。
注释:
- 莫是前朝释慧远 - 这一句可能是在引用一位历史上的僧人或禅师的名字”释慧远”,表示匡云上人可能与这位历史人物有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或者是在借用他的名号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态度。
- 重来再现比邱身 - “比邱”是梵语中的僧徒之意,而”重现”则表明了匡云上人再次来到此地,可能是为了修行或学习。
- 扫除文字还留偈 - “偈”是一种佛教经文或诗歌的形式,这里暗示匡云上人通过文字或语言表达其修行和见解。
- 了断因缘只剩贫 - “因缘”指的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条件和原因,“贫”在这里可能指物质上的简朴或精神上的空虚。这句话表达了匡云上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困苦和挑战。
- 莲社几年参讲席 - “莲社”通常指佛教团体中的集会地点,如观音寺、灵隐寺等,“参讲席”即参加讲经说法的活动,表明匡云上人在此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地位。
- 曹溪初渡悟迷津 - “曹溪”,又称南华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是禅宗的一个重要道场;“渡”,比喻修行中渡过迷茫;“悟迷津”意味着匡云上人在这里找到了通向智慧的道路。
- 尘劳扰扰无闲韵 - “尘劳”指的是世俗的烦恼和劳累,“无闲韵”则表示没有闲暇时间,强调匡云上人忙于修行或讲学。
- 竹院逢师不厌颦 - “竹院”可能是指一个安静的环境,供人读书或打坐的地方;”颦”是皱眉,代表不悦或不满;这句话说明匡云上人在遇到不理解或不满意的人时也不会生气,仍然保持耐心和谦逊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匡云上人的形象和他在佛教修行方面的成就。诗的前两句通过提及历史上的释慧远来建立一种联系,暗示着匡云上人的修为可能受到了古代高僧的影响。接着,诗中表达了匡云上人对于文字和经文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
第三句和第四句展示了匡云上人在追求精神上的觉悟过程中的艰辛和孤独。他不仅要清除文字上的障碍,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了断因缘只剩贫”),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具体的修行场所和活动,描绘了匡云上人在佛门圣地的参访经历以及他在讲经说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的“尘劳扰扰无闲韵”和“竹院逢师不厌颦”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世俗烦扰的超然态度和对知识渴望的热情。
这首诗通过对匡云上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他深厚的敬意和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