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庄严未是严,琅玕几点墨痕沾。
香炉峰顶香云绕,疑对潇湘雨半帘。
【注释】
匡云上人:匡山僧人。斑竹龛奉佛归庐山偈:匡云上人为佛像,归庐山中供奉。
七宝庄严:佛教语,指佛身的七种庄严。未是严:不是十分庄严。琅玕(láng gān):美玉名。点墨痕沾:用笔在竹上画了几个字或图案。香炉峰顶:庐山五老峰之一,有香炉石。
潇湘雨半帘:形容雨雾蒙蒙。
【赏析】
匡云上人是江西人,他来庐山后,就住在东林寺,后来在匡山上建一茅庵,取名匡云上人庵。匡云上人是一位高僧,他到庐山以后,就在匡山上建了一座大佛,供人膜拜。匡云上人在庐山住了多年,后来也回原籍去了。临走时,庐山上的和尚和群众都送别他,为他送了行。匡云上人离开庐山以后,他的弟子匡山人就写了一首送别诗,以表心意,这就是这首诗。匡山人的这首送别诗,从形式上看,是律诗;从内容上看,又带有一些民歌风味。诗中的“七宝庄严”,就是佛,而佛的庄严,又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所以匡山人用“未是严”来表示对佛的敬仰;“琅玕”是美玉名,“点墨痕沾”,就是用笔在竹上写字,这又表现了匡山人的才情横溢。诗的中间两句,是写景的:香炉峰顶云雾缭绕,好像有香炉的烟雾一样。“潇湘雨半帘”,则写出了雨后的烟雨蒙蒙景象。
匡山人的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语言优美,形象鲜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