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无边讵有邻,强将和合说缘因。
悟来是一原非二,佛在虚空也化尘。
【注释】
凝生:《楞严经》中记载:“佛性本无有生灭,故凝然常住。譬如虚空,虽大无外。”十九首:指《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十八般若品”加上最后一品“如来性品”,共十九篇。遂垞:即遂溪。遂溪在今广东省雷州市境内;又,遂溪县在广东省湛江市境内。
【赏析】
此诗以《楞严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诗的素材,将佛教的“一实相”说与道家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宇宙观结合起来。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起笔,写佛法无边无际,没有边界,也没有邻居(邻,指界限)。第二层是承上启下,提出问题:强加于佛和法的“和合说”(缘因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佛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是两个东西。第三层是回答上面的问题,指出,悟得佛性就是“一切皆空”,“非二”(指不是“二元对立”),佛在虚空之中,也像尘埃一样化成尘世之身。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佛教唯识派“一实相”说的肯定态度。他反对那种认为“万法唯心”、“万法一如”而否定万法有别、有异的说法。他认为万法虽然都是从一心所现出来的,但毕竟各有其特点,不可混淆,因此要“强将和合说缘因”。这也就是所谓万法“不二”。
“不二”并不否认万法的存在,而是说万法虽异,却同出于一心,这是“一实相”说。“一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是绝对真理,它是“万法”的根本原因、本体。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于虚空之中,与“一真法界”这个整体相一致的还有它的具体存在——万法。所以,“一实相”既是万法的总根源,又是万法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