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拂其羽,四海皆阳春。
秋风起鹈晙,蓬棘深藏身。
时哉有显晦,微鸟灵于人。
孰谓鸠性拙,而同凤与麟。

【注释】

  1. 鸣鸠拂其羽:鸣,鸟叫;拂,摩抚。鸣鸠就是斑鸠。
  2. 四海皆阳春:四海,指天下;阳春,春天的暖意。比喻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3. 秋风起鹈鹕:鹈鹕,即鹈鴂(tíjué);秋天,鹈鴂叫声凄凉。
  4. 蓬棘深藏身:蓬,蓬蒿;棘,酸枣丛。指隐士隐居的地方。
  5. 时哉有显晦:时,时代;哉,语气词,无实义,这里用作句末助词。显晦,显贵与隐退。
  6. 微鸟灵于人:微鸟,指小鸟;灵,聪明、机敏。
  7. 孰谓鸠性拙:孰,疑问代词;谓,说;鸠性拙,以为斑鸠本性愚钝。
  8. 而同凤与麟:同,比得上;凤、麟,古代传说中的神禽;比喻小鸠能和凤凰、麒麟相提并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斑鸠的生活习性来比喻隐者不遇世情的志节。前六句写斑鸠的生活习性;最后两句写斑鸠虽性拙却能和凤凰、麒麟相提并论。全诗以景寓情,借物抒情。
    诗中开头两句“鸣鸠拂其羽,四海皆阳春”,描写斑鸠在春风中振翅高飞,鸣声嘹亮,好像在歌唱着明媚的春天。“四海”是全国的意思,诗人把斑鸠的鸣声比喻为春天的暖意。
    “秋风起鹈鹕,蓬棘深藏身”这两句,写的是秋季里斑鸠躲在深山密林里的情景。“鹈鹕”,即鹈鴂(tiē),是一种鸟类。它的叫声凄厉悲切,古人常以之表示离别之情。“秋风起”,则表明时节已到深秋。“蓬棘深藏身”,意思是说鸟儿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去。
    “时哉有显晦,微鸟灵于人。”这两句写斑鸠虽然隐逸山林,但仍然能够洞察世间的荣辱得失。“时哉”,感叹时光的流逝;“显晦”,明暗、是非;“微鸟”,即“小鸟”、“微鸟”;“灵”,聪明、机敏。
    “孰谓鸠性拙,而同凤与麟。”这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回应。“孰谓”,意为“哪里料到”;“鸠性拙”,“鸠”,指斑鸠;“性拙”,指本性愚钝;“而同凤与麟”,用《列子·黄帝》中的故事来作譬喻:黄帝得到一头会说话的老牛,问它名字是什么。老牛回答说:“吾名为‘封兽’。”“封”与“凤”音近,于是黄帝就把它当作了凤。又得到一只能言会走的大龟,名叫“伯乐”。后来人们就用“凤”、“麟”来比喻才智卓越的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鸣鸠振翅飞翔,唱出春天的歌曲,然而秋天来临,就要躲进树林里去了。斑鸠虽隐退山林,却仍能够洞察世事的变化。谁能说这只小鸟本性愚笨呢?它竟能与凤凰、麒麟相提并论。作者借斑鸠自况,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