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颜氏子,独闻夫子道。
道既早有闻,寿何贵于老。
非如庄叟谈,心灰形亦槁。
虽处陋巷间,长使颜色好。
富贵如浮云,仁义自为宝。
嗟我何所求,高情在物表。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同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手法技巧等进行具体分析。
本诗开头两句“忆昔颜氏子,独闻夫子道。道既早有闻,寿何贵于老”,诗人回忆昔日颜回,他听到孔子讲学,对孔子之道早有所闻。孔子说:“道既早有闻,寿何贵于老?”意思是:道既然早已知晓,为什么还要追求长寿呢?
第三句“非如庄叟谈”,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孔子的话的看法,认为孔子说的有道理。
第四句“心灰形亦槁”,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认为人到老了,心已经灰了,身体也垮了。
第五六句“虽处陋巷间,长使颜色好。富贵如浮云,仁义自为宝”写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却很好,而且认为富贵如浮云一样,不长久,而仁义则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最后两句“嗟我何所求,高情在物表。安能行世俗,苟合取容媚!”诗人感叹自己有什么要求,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就行了。不能为了适应世俗,去迎合他人。
【答案】
译文:
想起过去颜回,只听说老师讲的道理。道理既然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追求长寿呢?
不是像庄子那样谈论(长生不死),而是心灰意冷形骸枯槁。
虽然处在陋巷之间,但长使面色好看。
富贵如同飘浮的云烟,仁义才是人生的珍宝。
唉我有什么要求,只有保持高尚的情操。
赏析:
《和陶诗饮酒诗二十首其一》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贫富贵贱、道德仁义等问题的思考。这首诗开篇就以“忆昔颜氏子,独闻夫子道”起兴,回忆起当年听孔子讲学时的情景,对孔子的学说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诗人又从自身出发,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孔子话语的理解和认同,即“道既早有闻,寿何贵于老”。这既是对孔子教诲的回应,也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
随着岁月的流转,诗人的人生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如庄叟谈,心灰形亦槁。”面对生活的困顿和社会的冷漠,诗人不禁感到心灰意冷,身体也变得疲惫不堪。这种境遇使得原本对孔子话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疑,“虽处陋巷间,长使颜色好。”诗人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风貌。这种心态和风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执着追求。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生活的感慨之中,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富贵如浮云,仁义自为宝。”诗人通过对富贵和仁义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仁义的重视和珍视。他认为,仁义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和宝贵之处,而富贵则如浮云般飘忽不定,不值得追求。这种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道德伦理的坚守和推崇。
最后两句“嗟我何所求,高情在物表。安能行世俗,苟合取容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淡漠和超脱。他认为,对于世俗的追求和迎合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相反,只有保持自己的高洁情操和独立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喜悦和安宁。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