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有少女,因游溺东海。
化为精卫禽,怨魄固常在。
日衔西山木,填海誓无悔。
海枯恨始平,千载恐难待。
注释:
炎帝的女儿,因为游玩溺水死在东海。
化为精卫鸟,她的魂魄永远存在。
每天衔西山的木头,填平大海发誓永不后悔。
海枯石烂恨始平,千年之后恐怕难以等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模仿《山海经》中精卫鸟的故事创作的诗。诗中描述了炎帝的女儿在溺水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头来填平东海的故事。诗中的精卫鸟象征着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炎帝有少女,因游溺东海。
化为精卫禽,怨魄固常在。
日衔西山木,填海誓无悔。
海枯恨始平,千载恐难待。
注释:
炎帝的女儿,因为游玩溺水死在东海。
化为精卫鸟,她的魂魄永远存在。
每天衔西山的木头,填平大海发誓永不后悔。
海枯石烂恨始平,千年之后恐怕难以等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模仿《山海经》中精卫鸟的故事创作的诗。诗中描述了炎帝的女儿在溺水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头来填平东海的故事。诗中的精卫鸟象征着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解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全诗四句,首句“亭构因三老”,点明三老亭的由来。次句“终朝会此间”,交代了诗人在此亭中聚会的原因。第三、第四句分别描写亭中的景致和诗人的活动。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本诗是一首纪事抒怀之作。作者在《登三老峰》一诗里曾说:“三老峰前天下稀。”三老峰是武夷山的主峰,也是我国名胜之一,它巍然屹立在武夷山中部的九曲溪边。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有三位老人,看到这山峰奇特
南涧 遥观南涧水,山畔喷长虹。 清响孤峰下,寒流一窍中。 龙升千嶂雨,虎过满林风。 尽日西游遍,扶筇欲向东。 注释: - 南涧:此处指位于南方的山涧。 - 遥观南涧水:远望南面的山涧中的水流。 - 山畔喷长虹:形容瀑布如长虹般在山间喷射。 - 清响孤峰下:清澈的声音在孤独的山峰之下回荡。 - 寒流一窍中:形容山涧中流淌的水流如同从岩石缝隙中流出。 - 龙升千嶂雨:形容山势险峻
诗句释义 1. 挽周是脩:这是一首挽歌,用以纪念周是脩(假设的人物)。 2. 先生砥节励秋霜:形容周是脩坚定自己的节操,如同秋天的霜一样坚韧不拔。 3. 烈烈英声远近扬:周是脩的英名和声望在远处也得以传扬。 4. 王魏一生功业著:这里提到“王魏”,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或家族,他们的一生功绩显著。 5. 夷齐千古姓名香:夷(指伯夷、叔齐)齐(指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
大胜寺集联句 酌酒坐晴沙,新秋景物佳。 绿苔残雨霁,红树夕阳斜。 野老来铺席,高僧自煮茶。 对吟新月上,得意岸乌纱。 注释:在晴朗的沙滩上举杯饮酒,欣赏着新秋的美景。绿色的苔藓残留着雨水的痕迹,而经过一夜的雨后,树叶上的露水已经干涸,夕阳斜照在红树上。一位乡下的老人来到这里铺开了一块席子,一位高僧则自己动手煮茶。我在这里对着新月吟诗作对,心情十分愉快。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应的诗句,并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即可。“驻马离亭花乱飞,伤情忍与故人违”意思是:我停下马来,离开亭子,看见花儿纷纷扬扬地飞舞,不禁伤心欲绝,不忍心再送别了。这两句是第一层。“金台别酒添行色,潞渚归帆带落晖”,意思是:在金台饮饯时,我斟上离别的酒,增添行者的行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全诗,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手法特点等。本诗是一首描写除夕之夜的抒情诗,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除夕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使节淹淮甸,残冬谢早春”,交代了时间背景,使节在淮地上滞留,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到来;颔联“扬州除夜客,湍水未归人”,交代了人物,是作者自己作为扬州的客人
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海州太守的作品。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词释义,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淮东父老望回旌 - 淮东地区的父老乡亲们盼望着您的归来,挥动着手中的旗帜作为信号,希望您的队伍能顺利返回。 2. 五马南旋几日程 - 您的队伍经过五匹马的牵引,向南行驶了几天的路程。这里的“五马”可能是指您所率领的队伍中马匹的数量或者是用五匹马拉的车辆。 3. 山店鸡声和月落 - 在山中的旅店
诗句解读: 1. 疋马南回岁已秋(翻译:骑马向南返回,已经秋天了) - 关键词:疋马、南方、岁已秋 2. 离亭分手莫淹留(翻译:在离别的驿站挥手告别,别留下) - 关键词:离亭、分手、淹留 3. 山村月夜鸡鸣早(翻译:在山村的月夜里,鸡叫声早早地响起) - 关键词:山村、月夜、鸡鸣、早 4. 野树霜天叶落稠(翻译:野外的树木上覆盖着厚厚的霜,叶子落下很多) - 关键词:野树、霜天、叶落、稠 5.
【注释】 (1)薛少卿:即薛能。唐大中十年(856年)进士。 (2)自许孤忠结主知:我自认为只有一片忠心,才能使皇上了解我。 (3)居官宁肯计安危:在任上宁可顾全国家的安危也不肯计较个人得失。 (4)平反:平反冤狱。张廷尉:汉代张敞曾任廷尉,后借指司法官。 (5)直道何惭柳士师:正直的大道难道会让我惭愧吗?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刑部侍郎。 (6)已羡一身中道立
【注释】粉署:指翰林院。相从:相伴。膺藩佐:接受封地的辅佐职务。虎竹:指皇帝。寮采:指同僚。赤心:指忠诚之心。鸣珂:指高官显位,也指马嚼子。凤楼:指皇宫。 【赏析】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李参议在浙江任职的祝愿,以及对他的离别之情。 首句“粉署相从近十秋”,意为我在翰林院相伴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个春秋。这句诗描绘了两人在翰林院相伴的岁月,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相互扶持的情感。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神人有夸父,追日极奔走。 穷力在虞渊,斯志终见负。 渴饮河渭枯,涓滴亦无有。 注释: 1. 神人有夸父:神话中的一位巨人,名叫夸父。 2. 追日极奔走:夸父为了追赶太阳奔跑得非常快。 3. 穷力在虞渊:夸父在追逐太阳的过程中,力量耗尽,倒在了虞渊(地名)。 4. 斯志终见负:夸父的志向最终未能实现。 5. 渴饮河渭枯,涓滴亦无有:夸父口渴得无法忍受
【注释】 有国交胫东:国家之间交往,向东。 其人年命长:《史记·封禅书》云:“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通商贾,税山泽之材,以鱼盐畜百业,太公说如此,周师至而牧野伐纣,伯天下。”《汉书·食货志》亦云:“齐桓公置临菑居之,通工商之业,因其所治之处,立渔盐之市,则民足于财矣。……桓公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是以区区之临菑,管至举而任之,贤者为之谋,智者为之术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之一,此诗为序诗,咏隐居耕读之乐,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下面将结合这首诗的内容、注释以及其背景进行赏析: 诗的首句“赤水有珠树”,以赤水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瑰丽的自然画面,赤水的珍珠般璀璨的树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氛围。赤水作为神话中的瑶池,象征着美好和神奇,而珠树则暗示着珍稀与珍贵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释义与赏析: - 诗句原文: 溟海饶物怪, 未能悟斯旨。 无乃与中土, 所禀异生死。 钦䲹杀祖江, 恶迹不可履。 鵔鹗与窫窳, 不善亦何恃。 - 译文:海洋中充满了奇异的事物,我们无法领悟其中的道理。或许这是因为海洋与中原的差异,我们的命运与这些生灵大相径庭。凶猛的鱼类如钦䲹杀死了它们的祖辈江河
这首诗是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柜山有鴸鸟:柜子山(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上有鴸鸟,鴸鸟在这里是一种象征。 2. 吉凶验其士:这种鸟的出现预示着吉凶,象征着士人的命运。 3. 国士苟见逐:如果国家中有士人被驱逐。这里的“国士”指的是有才能的人。 4. 此鸟必来止:这种鸟一定会来这个地方停留。 5. 物能先示兆:事物都能预示兆头。 6. 见者必憎尔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咏隐居耕读之乐,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皋夔不易得,自古难其才。西伯有圣德,子牙乃归来。后世匪无士,庸君多忌猜。丘轲终不遇,吾道亦悲哉。 接下来将逐句进行翻译并加上必要的注释: 皋夔(gāo kū)即皋鼉(gāo kuī),指上古贤臣皋陶和夔,因善于治理而闻名。 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