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匡南雨,空江此夜雷。
仄忧群蛰震,急恐万山摧。
盗贼时事苦,阴阳归思催。
征鸿莫遽起,拟尔北同回。
【注释】匡:山名。此指南方。震:惊跃,震动。群蛰:指冬眠的动物。归思:指思念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冬,诗人在浔阳江头闻雷有感而作。首联点明题意。“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后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认为此时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因此容易发生雷电。匡南的雨声和江上传来的一声雷声,使作者想起《礼记》中说的:“雷出于地,归于于海。”意思是说,雷霆从地下发出,又回到地下。这里暗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听到雷声,想到的却是天下大乱,国家危难,而不是什么祥瑞之兆。颔联写雷声给人们带来的惊恐与忧虑。由于雷声的突然和猛烈,使得蛰伏在深山里的动物们惊慌起来;因为雷声的迅猛,使得万山都为之震动。这两句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雷声的巨大威力和人们内心的恐慌。颈联写当时的政治形势。诗人看到盗贼横行,国家衰败,感到十分痛苦;同时,也感到阴阳不调,时局混乱,令人忧思重重。尾联写诗人的情怀。征鸿:指远行的大雁。北同回:指回到北方家乡。诗人看到大雁急匆匆地飞向南方,不禁担心起自己的前途命运来,于是决定暂时不要匆忙出发,打算等国家局势安定后再回去。全诗通过对雷声的描述和对时局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形势的担忧和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疾苦。